学院首页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 | 对话2023级本科班主任吕亚荣老师、孔祥雯老师、叶紫薇老师

2023-11-01

“师者,以德而耕,拾获山河。”

与师长交流,如同以光为引,能让我们认识大学,驱散迷茫;以师长为友,恰似与光偕行,能让我们感受温暖,逐梦扬帆;汲取师长经验,好比同光携手,能让我们减轻焦虑,强大自身。

这次,我们有幸采访到了2023级的三位本科新生班主任,向她们请教了关于大学生活、留学、科研等各方面问题,让我们来听听她们的期许吧!

01 人物简介

吕亚荣老师


吕.png

吕亚荣,女,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是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村公共经济与管理、调查研究方法。

孔祥雯老师


孔.png

孔祥雯,女,1992年5月。2021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1)农业贸易政策分析(Agricultural Trade),包括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国际贸易等;(2)农业企业(Agribusiness),包括农村地区食品企业竞争对企业定价策略、食物价格的影响等;(3)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包括个体行为偏好对公共物品的实施、自然资源使用的影响等。目前主要研究成果见诸于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World Economy、Group Decision and Negotiation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

叶紫薇老师


叶.png

叶紫薇,女,1995年11月,浙江温岭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助理教授,受聘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青年学者B岗。2022年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农业、食品与资源经济系,由Felicia Wu和David A. Hennessy两位导师共同指导。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业科技、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政策分析与评估。其已有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02 Q&A

1.您认为从高中到大学最不同的是什么?新生应如何适应高中到大学的转变呢?

吕:学习方式是我认为高中与大学之间最不同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从高中的被动学习变为大学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要求自律、端正学习态度,它的驱动力来源于自我,而非高中的群体氛围或师长管理压力。自主学习的压力促使个体积极地、向上地、主动地搜寻知识,这就是大学的心态

在压力面前,我主张同学们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压力,做好时间规划,尽量都在12点以前休息,避免熬夜;要学会肯定自己,与昨天的自己比较,而非一味与他人比较

孔:高中一般是其他人给你定(学习)计划,你只是计划的执行者。但是进入大学之后,你要给自己设定目标。上大学之后不再以学习成绩为唯一目标,但不是说学习成绩不重要。如果你的长期规划是继续深造、进行学术研究,那你就要给自己设定更高的学习权重。但如果你没有上述的想法,那你的目标权重就可以向其他方向倾斜,比如培养特长

我认为大家首先要尽快适应环境。只有先适应环境,才能安排好接下来的生活、社交、工作、学习

其次是要给自己制定规划。大学不仅仅是根据课表上课,在课表之外仍有尚待安排的时间,所以要制定每周、每月、每学期的计划。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不能沉溺于娱乐,而是要一步步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

叶:高中时成绩是唯一标准,而大学是一个非常多元的环境。除了绩点这个维度之外,还有学生活动、社团组织、社会实践、志愿活动、国际视野和兴趣爱好等等。实际上我觉得大学真正要做的是认识自己,去探索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内在热情所在、价值和意义所在。

2.当代大学生普遍有焦虑、内耗的情况,对此您有哪些建议呢?

吕:我建议大家坦然应对,毕竟焦虑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同学们应当在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平和、积极、向上地去努力拼搏,保持一个积极健康的身心状态,减少与他人的横向攀比,尽力而为、问心无愧即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能让焦虑和内耗把自己的身体拖垮了。

孔:我觉得内卷是和谁比较的问题。如果和别人比,那会让自己很焦虑。但如果和之前的自己比,那一点点的进步就会让自己很开心

所以面对焦虑我有两个建议,一是建立自己的小目标,和自己而非他人比。自己有所收获就是成功的。二是找到自己的赛道。面对内卷要找到自己的特长,增强自信心。其实每个人都很优秀,只是大家的赛道不同。

叶:“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这是曾国藩写给家人书信中的一句话。在我读本科和博士期间,我也会像大家一样自我质疑和焦虑,这是人之常情,不必苛责自我。每当这时,我就会回顾这句话,让我的内心重新平静,因此我想把这句话分享给大家

“内圣外王”,我的理解是在思想上有圣人之心,能够摒弃个人的宠辱得失之心,在行动上则积极进取,奋发作为。焦虑很多时候还是源于比较,经常出现在我们太关注“自我”的时候。关注自我之得失,自我之优劣,由比较之心而生焦虑。其实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很正常。这时候不妨先把“自我”放下,把个人的宠辱得失放下,去专注于更大的理想,专注于该做的事情本身。最重要的是,专注于我们通过行动所能改变的部分并付诸行动,而不要花费精力去思虑担心我们所不能改变的。

3.老师们都有去国外访学/留学的经历,这段经历给您带来了什么收获呢?

吕:外出访问对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我也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外访交流的活动,它提供了一个了解国外社会、国外教育现状的窗口。此外,因为外访能提供一个全英文的环境,所以它对于提升你的专业能力和英语能力都大有裨益。

孔:国内外的体系有很大不同。第一,国内有班级、辅导员、班主任的概念,但国外没有,也没有教务老师可以帮助大家排课,你必须从一开始培养制定计划的能力。第二,在国外要自己独立生活。虽然也有宿舍,但很多大学生仍会选择出去租公寓。没有“群居生活”的概念,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最大收获是我在本科时就接触到了很多科研机会。本科时我就跟着我的博士导师做研究助理,一路锻炼科研能力;与此同时,海外留学的经历也使我收获了自律独立的个性

叶:大多数人的国外求学经历都会带来厨艺的加成,很遗憾我没有(笑)。其实我自己对所谓国内外求学的差异没有特别大的感受。不同国家可能情况不一样,美国和欧洲的风格差异就比较大,本科和博士的培养方式也不同,所以未必具有可比性。如果要说有什么差异的话,其实我觉得可能是国外对于学生的自主性要求更高一些。出现问题时,我们需要主动去寻找信息,并且主动寻找解决办法,从而收获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从我个人有限的经验来说,我反而觉得我在国内读本科和在美国读博士时,有一点感受是共通的,就是要勇于探索和尝试。特别是在学业的早期,在还不明确自己的喜好和方向的时候,多去探索不同的方向,放下不自信,放下对失败的顾虑。失败有时是好事。在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在自身精力和睡眠允许的情况下,say YES to everything。

4.您对本科生科研有哪些建议呢?

吕:科研活动有很多途径可以参加。社会调研类包括“千人百村”、“街巷中国”等富有人大特色的调研项目。常见的科研赛事包括学校教务处负责组织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简称“大创”和本科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学校团委负责开展的“创新杯”、“挑战杯”等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称“小创”等。

毛主席曾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说:“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鼓励大家多做实地调查研究,深度思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这些经历能帮助你对一些事情的本质形成清晰的认识。作为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生,更需要掌握调查研究这项基本功。孔:要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不然会觉得科研很枯燥。以农经学科为例,它涉及方方面面,包括乡村治理、公共设施建设、政策评估、农村环境治理、农户生活的改善。从生产端来讲,包括提高粮食的产量等。从消费的角度讲,包括消费行为与偏好等。这些都是可以探索的话题。所以要多看、多读、多接触,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5.您对大一的同学有什么寄语吗?

孔:大学是人生中“试错成本”比较低的阶段,大学这四年比起高中会更加多姿多彩,但比起以后步入社会,压力也会相对较小。希望大家可以尽情地享受生活,多接触多尝试。老师们会全力支持大家追求自己的梦想,成为你们坚实的后盾。你们人生当中美好的四年即将启程,好好享受吧。

叶:“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整个宇宙都会合力助你实现愿望。”这句话出自《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在我的大学生涯中,这句话对我的影响非常深远,所以也分享给今天大一的同学们。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这并非什么玄学,而是有内在逻辑的。我祝愿大家都能够找到自己的热情和使命,追寻自己的梦想,终有一天整个宇宙会帮你抵达心中的绿洲。

6.您对于经济学学习有什么建议呢?

孔:以我个人为例,我博士期间与三个导师从事科研学习,三个研究领域分别为农业企业、消费行为和贸易,这三个方向从经济学讲其实有很多差异,但也让我初步了解到各个领域的特点和内涵逻辑,使我更加清楚未来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特长。所以希望大家可以以开放的心态,多探索不同的领域,保持创造力,甚至是跨学科的前沿方向,打开思路。另外对经济学学习的建议就是学好数学和英语,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才能更及时地了解、更深入地学习最前沿的研究。

叶:第一,跟随培养方案学好每一门课;第二,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第三,在用课上学到的理论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之前,先尝试用基础的逻辑思维、甚至是“常识”和“直觉”去推导、理解生活中的现象,再与理论相对照比较,看看到底是你想的有问题还是理论有问题。如果你想的有问题,那么很幸运,你学习的更深了。如果是理论有问题,那更幸运了,你有可能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

经济学的学习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当然,这不意味着纸面上的学习不重要。相反,我所强调的是超越纸面上的学习。不只是简单地接受“现成”的东西,用现成的理论和模型套用问题;而是回到问题的源头,事物的源头,独立思考。Think outside of the box.

仇院长今年给毕业生的致辞的标题就是“回归常识与逻辑”,我推荐新生们也读一读。

03 对话老师

对话吕亚荣老师:

问:流行的MBTI测试将人们分为e(extroverted)人和i(introverted)人,您是否认为e人会更受欢迎,而社恐是不被赞赏的品质?

当然不是。e人i人都是社会的客观存在,没必要刻意去改变他们,多元和互补的人格让社会生活更精彩。对于e人,喜爱交流和表现,那就给予表现和发言的机会;对于i人,不爱言辞,更喜欢自己的世界,也要给予其个性的尊重。但我想说,i人要学会调整自己。有一些i人并不是不爱交流,许多i人同学在网络上十分活跃,他们只是不习惯成为现实中那个打破沉默的人。因此,我建议这类i人勇敢走出舒适区,多参与班级、社团、学院活动,从虚拟的社交逐渐转向现实的社交。也有i人本质上就不爱交流,那遵从本心就好,但如果一味地把事情憋在心里,也会出问题。因此,我鼓励i人勇于表达自己的需求,学会向老师或同学寻求合作和帮助。

问:在您之前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您曾经总结自己的教学风格为“简单理解,快乐轻松,学以致用”,可以具体的阐释一下吗?

这是我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讲课就是要把很复杂的事情,结合现实生活,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述出来,方便同学们理解。我的课主要开设在同学们的大一大二阶段,先入门,再略加深度,再做思维提升。这不是照本宣科地只讲复杂晦涩的内容,而是要化复杂为简单,传达知识的本质。人大有很多这样讲课风格的老师,可以多听多看。

问:对于农业经济管理这一专业的发展前景您有哪些看法呢?

一个专业的发展前景和这个专业所处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息息相关。现在很多人都觉得农业专业是弱势学科,因为比较来看它在国民经济(GDP)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但实际上,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个基本论断不会改变。随着社会数字化、信息化、机械化发展,农业所需要的普通劳动力大大减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的就业空间缩小了,它更需要具有高级管理能力或者掌握一定农业技术的高级知识分子,这就是对我们人才培养的重大需求。相对应的,现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里的技术类课程更偏向于了解通识,大量的经济学课程聚焦于对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分析。

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专业主要内容,我们的毕业生遍布体制内外,公务员、国企、金融、互联网、创业、科研等就业路径全覆盖。我们的课程设置体系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是共通的,所以它具有较强的通识性和广阔的共用领域。

当然,我还是希望更多学农林经济管理的同学,能够更多地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农业,而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专业化人才。社会需要你们去做更具前沿性的、和农业农村农民相关的工作,稳固大国之基,造福中华三农。

对话孔祥雯老师:

问:您为什么选择当大学老师?为什么选择来人大?

成为大学老师一直是我人生的梦想,因为这个职业本身既可以从事科研工作,也可以和充满活力的同学们待在一起。我觉得抛开教师的身份,和同学们相处也会学习到很多,是互补的过程。

选择来人大是因为人大自身毋庸置疑的学科优势与平台环境。作为国内农经学科最顶尖学府,我希望可以在这里为同学们提供最领先的科研环境与学习氛围。

问:您鼓励我们多玩,要怎么平衡学习和玩呢?

玩的时候就享受玩的过程,而学习的时候也要专注于学习的过程,要设定好玩乐与学习的边界。现在我们通过互联网会接触很多信息,如何在混沌中寻找自己内心的秩序也很重要。

对话叶紫薇老师:

问:您作为本届数农班的新生班主任,对自己的工作有什么期待呢?您认为新生班主任的角色定位是什么呢?

这届新生班是我当老师后带的第一届本科班,对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大约九年前,我在大一临近结束的时候分入了专业班,遇到了我那时的班主任梁巧老师。我还记得在第一次班会结束后,我跟梁老师说,我以后也想像她一样当一名大学老师,传道育人。去年我实现了这个愿望,来到人大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今年开始带新生班。很巧的是,也有同学告诉我,他/她想像我一样当一名大学老师。这是很有缘分的一件事。

大学老师其实是集多角色于一身的,需要时时兼顾科研、教学、学生指导、调研实践等各项工作。但是班主任的这个角色对我来说,多了一些传承的意义。梁老师是我学术生涯中的引路人,因此我对自己的期待和定位也是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我或许不能在一些具体的事务上给出准确的回答,毕竟术业有专攻。但当学生的内心存在困惑和迷茫的时候,我会尽我所能去帮助他/她看清自己的方向。

需要强调的是,我不想替学生选择所谓“最好的”方向,因为我不认为存在一条人人适用的道路。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我所能做的是帮助他/她认清自己内心所希望的那一条道路。半师半友半知己,我期待能够伴好这一程。

问:老师您的研究方向包括农业科技方面,您认为农发院青年学子应该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呢?

第一是调研实践的能力。我认为这是重中之重的能力。农经被称作是一门“顶天立地”的学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第二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前面已经阐述过了,不再赘述。

第三是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知识只是第一步,还有很多问题是已有知识之外的。如果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这些问题,那就需要通过调研实践、独立思考来想办法解决。在科研中尤其如此,很多时候是一个learning by doing的过程。

问:目前为止,您认为这一届大一同学最大的特别之处是什么呢?

这是我接触的第一届大一学生,所以无从比较。我仅仅和十年前我大一的时候做比较,我的感受是现在的大一学生会更多地主动思考、主动交流、主动获取信息。我刚进大一时可能还是非常被动跟随“指挥”的状态。

不过,过早地获取太多信息可能会让大家心里对未来的道路形成一个既定的印象,觉得大学就“应该”这么过,这是需要警惕的。

学院官方微信

党委邮箱:nongfadw@ruc.edu.cn

院办:010-62511061

团委:010-62511062

教务:010-82509135

同等学力/在职培训:010-62517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