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卓越三农·治学 | “农经茶座”系列读书会
2025-04-18编者按:中国人民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现实问题对跨学科知识结构的需求,解决信息传播方式改变带来的浅阅读习惯、专注度下降问题,结合人才培养长周期、慢变量特点,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实施“进学蓄德”阅读计划,旨在以书籍为桥梁,促进知识、人员和思想的交流,以系统性阅读丰富学生知识结构,以沉浸式阅读促进知识内化、培养逻辑批判能力,在文史交融、古今贯通、中西互鉴的培养体系之中,促进学生滋养身心、拓展思维、培根铸魂、增强自信。
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深入实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在全校范围内涵养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书香氛围,教务处推出“‘进学蓄德’阅读计划·读书会项目巡礼”,全面展示各学院(系)、书院读书会项目建设的举措与成效、特色与亮点。
“农经茶座”系列读书会项目简介
“农经茶座”系列读书会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卓越三农·治学”系列的特色品牌活动,也是学校教务处首批“进学蓄德”阅读计划・读书会的重点培育项目,已开展多期,受到同学们的广泛欢迎。自启动以来,读书会以“经典共读・思享三农”为核心理念,聚焦三农领域经典问题与学术前沿,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与学生共话农经,通过“理论讲解+互动研讨”的形式,推动跨学科思维碰撞。
2024年“农经茶座”系列读书会围绕“三农学”的学理体系,举办三场专题活动,通过“历史—结构—机制”三层次研究框架,串联起《文明的度量》《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等经典著作的深度解读。活动影响力贯通本硕博、跨越多学科,累计吸引全校60余人次参与,形成了“以书为桥、以思会友”的学术共同体。
项目建设举措和亮点
“农经茶座”以“史今、中外、经管、鱼渔、思辨、理践”六维辩证思维为纽带,构建起“经典阅读—方法训练—交叉创新—批判实践”的完整育人链条。未来,读书会将继续深耕“读经典、强根基、重创新、促实践”的育人逻辑,培养既有深厚学术底蕴、又具现实洞察力的三农研究新锐。
一、“史”与“今”:贯通历史脉络,解码现代三农
读书会以“历史—结构—机制”三层次为轴线。通过将《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等历史经典与《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等当代研究相结合,引导学生从传统农业文明中寻找现代化启示。例如,通过分析明代至近代农业生产力演变,探讨当前乡村振兴中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逻辑,实现“以史为鉴、以今为用”的思维跃迁。
二、“中”与“外”:本土实践,拓展国际视野
读书会注重将中国三农问题置于全球语境中思考。《文明的度量:社会发展如何决定国家命运》引入全球文明比较框架,剖析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独特性;熊雪锋老师结合自己参与的四川泸县土地制度改革试验等本土案例,分享了自己的成果与见解;研究中国实践的《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作为源头供养着加州学派蜚声中外。这种“中外互鉴”模式,帮助学生跳出单一视角,构建更具包容性的研究思维。
三、“经”与“管”:打破学科壁垒,激发交叉创新
读书会以经济学为基底,实现跨学科研究视角和人才培养。例如,在《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研讨中,经济专业学生分析制度变革的资源配置效率,公共管理专业学生探讨政策执行的基层逻辑,农业管理专业学生聚焦农户行为优化……剖析案例的不同视角碰撞,形成“多元观点交锋—共性问题凝练—创新方案探讨”的互动模式,真正实现“跨学科阅读,交叉性成长”。
四、“鱼”与“渔”:传授知识精髓,培育研究能力
读书会“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既要“观其大略把握思路”,也要“务于精熟完善细节”。翟润卓老师通过《中国农业的发展》解析历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熊雪锋老师结合《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1368—1968》分享田野调查与实证研究路径——读书会在内容解读的基础上,更注重方法论传授,实现从“赋能课堂”到“助力自学”的闭环;学生在通过学习型读书增加知识的基础上,更要通过研究型读书完善思维,实现从“知识接受”到“能力生成”的质变。
五、“思”与“辩”:培养批判意识,激活学术张力
读书会鼓励师生观点交锋,鼓励学生挑战权威理论。在《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讨论中,学生针对“人口增长是否必然导致农业内卷化”提出质疑,结合明清时期农业技术革新案例反驳经典结论;熊雪锋老师引导学生从“土地财政依赖”视角反思地方政府行为逻辑,吸引学生思考历史进程中土地制度存在的弊端和隐形的问题。思为辩之基,辩为思之锋,农经茶座思辩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批判性表达能力。
六、“理”与“践”:锚定理论根基,赋能现实关怀
读书会紧扣“三农学”学理体系,将三农学理论框架与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等现实问题对接。“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主题就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剖析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的关系,通过梳理历史揭示中国土地制度变迁推动经济发展背后蕴含的深刻机制,总结出“以地谋发展”模式,并进一步深入分析该模式在现实中的隐患与问题,在“实践→理论→实践”的闭环中“升维理论、指导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