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追寻焦裕禄足迹 谱写兰考新篇章——学院师生前往河南省兰考县开展“七十五载奋进路 三农巨变谱新篇”党员示范培育工程专项行动
2024-11-11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学生在祖国大地上厚植爱农情怀、贡献青春力量,值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组织学院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和党员前往全国各地开展“卓越三农·先锋——习近平总书记乡村足迹寻访”实践活动暨“七十五载奋进路 三农巨变谱新篇”党员示范培育工程专项行动(以下简称“培育行动”),传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攻坚克难、勇于开拓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看“三农”发展、“三农”面貌、“三农”成就,奋力成长为“一懂两爱”的新“三农”人。
兰考县,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红色记忆的土地,是本次培育行动的目的地之一。兰考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是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所在地,历史上饱受风沙、盐碱和内涝“三害”困扰,但这里也是中国的门窗肇始之地、家居鼻祖之乡,有着久远而沧桑的文化。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兰考人民在焦裕禄书记的带领下,与“三害”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奋斗凯歌。2009年4月1日、2014年3月17日和5月9日,习近平同志曾三次来到兰考视察调研。如今,兰考已摆脱贫困,走上绿色发展的道路,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2024年是焦裕禄同志逝世60周年。10月25日至27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董筱丹副教授带领7名学生,前往兰考县六个红色教育基地和四个村庄,深入学习焦裕禄精神,了解兰考县推进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的多样实践经验,为培养新时代的“三农”人才筑基塑魂。
蝶兰花·兰考随记
坝头滩险层峦起,千里波涛,耗尽英雄气。退叟改道北流计,铜瓦摧堤八百岁。
漫卷红旗黄沙里。何止焦桐,黎民翻天地。莫叹征远行难济,十万同舟定安澜。
——周彦邦 作
一、追寻红色记忆,感悟焦裕禄精神
(一)焦裕禄纪念园:缅怀人民的好公仆
10月26日上午,实践团第一站来到了焦裕禄纪念园。纪念园静谧庄严,纪念碑高耸。随后,实践团向焦裕禄同志敬献花篮,并瞻仰了焦裕禄同志的烈士墓。墓后的白色大理石上刻着毛泽东主席1966年题写的“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这句话也深刻激励了实践团的师生。
(二)焦桐广场:聆听焦桐故事,感悟人民情怀
实践团第二站来到了焦桐广场。广场中心矗立着一棵高大的泡桐树,这就是著名的“焦桐”。种植泡桐树是焦裕禄同志在走访群众中习得的抗风压沙的实用办法。焦桐见证了兰考县从风沙肆虐到绿树成荫的巨变,也见证了焦裕禄精神在兰考这片土地上从生根发芽到多点开花结果的过程。
我们在这里遇见了兰考县朱庄村的老党员魏善民。植树劳动俩人一组,当年不满21岁的他和焦书记是植树“搭子”。在栽树即将完成时,焦书记注意到路边有一株被遗弃的树苗,矮小但根部尚好,就把它拾起来,俩人特意选了离道路8米远的地方把它植下。如今,这株泡桐已生长61年,远超一般泡桐寿命。
(三)兰考县展览馆:学习焦裕禄事迹、了解兰考历史与发展
实践团第三站来到兰考县展览馆,详细了解兰考县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兰考县位于中原地区,地势低洼,黄河多次改道留下的故道和故堤环绕沙丘,形成了上百个风口,留下了大量的黄沙。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导致内涝频发,特别是在雨季,黄河水位上涨,河水容易倒灌,使得兰考地区内涝更加严重,同时也带来了盐碱问题。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兰考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展览馆内展示了兰考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治理风沙、盐碱、内涝的生动实践。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筑堤合流、束水攻沙,到焦裕禄时期的广植泡桐、防风固沙,再到新时代的多元化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兰考人民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一部部感人至深的奋斗史诗。
(四)兰考城市会客厅:打开县域发展窗口,领略兰考新风貌
在回顾了兰考抗击“三害”的斗争历史后,实践团来到了城市会客厅,了解兰考当前的发展状况。这里是一个集文化、旅游、休闲、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也是展示兰考新风貌的重要窗口。展厅通过图片、模型和详细的文字说明,全面展示了兰考县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
(五)九曲黄河最后一弯:见证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10月26日下午,实践团来到位于兰考县东部边界的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黄河湾风景区。1952年,毛主席到这里视察黄河,面对滔滔黄河豪情满怀,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如今这里,不仅自然风光旖旎,更是兰考人民与黄河共生共荣、实现从“沙害”到“绿洲”的历史见证。
讲解员对实践团介绍,焦裕禄的成功之道在于他积极动员群众参与,广泛汲取群众的智慧,虚心向各类技术人员学习,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治理水患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办法和制度。在调研过程中,他受到张庄村民魏铎彬用淤泥封固家坟的启发,创新性地提出了“贴膏药”、“扎针”以及翻淤压沙的治沙策略。
如今,九曲黄河最后一弯不仅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兰考县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六)四面红旗馆: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四面红旗馆记录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兰考人民在焦裕禄书记的带领下,以赵垛楼、韩村、秦寨、
双杨树四个村庄为代表的先进典型,他们不畏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治理风沙盐碱的奇迹,被誉为“四面红旗”。
赵垛楼大队大雨成灾,一片汪洋,七季绝收。社员以冲天的干劲,挖河排涝,一季翻身,把余粮卖给国家,焦裕禄高度赞扬赵垛楼的革命干劲和爱国主义精神。
城关公社韩村生产队,坚决不要国家救济,靠割草卖草,自力更生养活自己。除安排好社员生活外,还置买了农具。焦裕禄称赞韩村的精神,就是活生生的“南泥湾精神”。
固阳公社秦寨大队社员以自力更生,战胜困难的精神,用蚕食桑叶的方法,深翻压碱,改良土壤。焦裕禄说:“眼下困难多,不要怕,秦寨的决心比困难大,困难中出英雄。”
红庙公社双杨树的社员说:“穷,咱穷到一块;富,咱富在一起。”他们兑钱、兑鸡蛋买种子、买牲畜,巩固集体经济。焦裕禄说:“双杨树坚持的道路就是社会主义道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1963年9月,兰考县召开社、队干部大会,焦裕禄同志为赵垛楼、韩村、秦寨、双杨树的贫下中农的代表鸣锣开道,他们的革命精神为全县人民树立了抗灾斗争的活样板。
二、探索兰考乡建,领悟村庄发展之魂
(一)梦里张庄:和谐张庄展新颜,特色产业绘蓝图
26日下午,实践团来到张庄村,学习参观这个总书记曾经到访的村庄。张庄村曾是兰考县典型的贫困村,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考察地点选在了兰考,并且走访了张庄村。如今的这里,以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讲解员彭思思是张庄村调研的亲历者,她分享了张庄村及其家庭的故事。2013年,彭思思的丈夫闫春光家作为贫困户,尝试养鸡却因不懂技术和禽流感影响亏损万余元,面临外债和贷款难题。彭思思回忆,在向前来走访的习近平总书记反应困难后,“总书记很亲切,鼓励我们年纪轻轻不要灰心,人生哪能没有挫折,只要坚持过去,后面会越来越好,”总书记的话给了闫春光和彭思思夫妇一剂“强心针”,随后他们学习养殖技术和管理知识,利用金融扶贫政策获得贷款,并建起标准化鸡棚,成功脱贫。闫春光的商业眼光逐渐成熟,他创立春光油坊,利用张庄乡村旅游的名气销售特产;还成立农业科技公司,为村里提供就业岗位,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除此以外,在总书记调研走过的张庄幸福路上,涌现出多种产业:红晴天醋坊内,郑州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青年的文亚清,对祖传的酿醋工艺加以创新,充分利用兰考新三宝之一——蜜薯,制作出令人回味悠长的玫瑰醋、葛根醋,月均收入达2万余元;“幸福张庄”屋内,作为张庄村的网络直播间,村集体以200元每间房子共1000元的价格租赁已定居城市的村民的房屋,并在这里组织起网络直播,宣传张庄村的土特产;此外,乡村游、果树采摘、食用菌培养、南美白对虾养殖等产业也在张庄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三义寨乡白云山村:邻里和谐促发展,创业创新谱新篇
10月27日上午,实践团来到三义寨乡白云山村,与村干部们开展座谈交流,学习村庄发展建设经验。这座村庄近年来在村支书的带领下,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之路,通过改善人居环境、发展高效农业、加强基层党建等措施,改变了贫穷落后的旧貌。
经过座谈交流于入村拜访,实践团的成员们了解到,白云山村近年来在村支书带领下,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之路,通过改善人居环境、发展高效农业和加强基层党建等措施,成功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村里推行“一宅变四园”改造,硬化道路、安装路灯,美化环境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同时,白云山村大力发展温室大棚种植,成为豫东地区最大番茄种植基地,为村民提供稳定收入,带动集体经济发展。此外,村里还挖掘美丽乡村文化和农耕文化,新建广场、书院等设施,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在党建引领方面,村党支部站在“前台”和“第一线”,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完善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如今,白云山村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河南省“五星党支部”、“省级文明村镇”等称号,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乡村振兴成果的肯定,也是对村民辛勤付出的褒奖。
(三)三义寨乡南马庄村:稻鱼混养促增收,资金互助解难题
10月27日下午,实践团走进河南省兰考县三义寨乡南马庄村,在村委的座谈交流中了解南马庄村的建设历史,并走上田间地头,领略这里农业产业发展的丰厚成果。
2004年,南马庄村成立生态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种植有机大米并探索北京销售模式,逐渐发展成水稻种植专业村,后又进一步尝试起稻鱼混养循环产业。同时,南马庄村还积极探索资金互助模式,于2004年成立资金合作社,为村民提供低息贷款,现已发展成员1000多户,资金总额2000多万元,有效促进村庄经济和社会稳定。
南马庄村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展现了生态金融和诚信金融在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仪封镇代庄村:基层党员引领致富路,乡村振兴展新颜
10月28日上午,实践团来到仪封镇代庄村开展调研活动。代庄村曾经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传统农业村庄,如今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乡村振兴的春天。经过与这里的村干部及村民代表的深入交流,实践团的成员们了解到,代庄村曾默默无闻,如今在村党支部带领下焕发新颜,基层党员们的辛勤付出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村支书代玉建的带领下,村委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发展起大棚葡萄产业,虽然在发展初期面临不少村民疑虑,但在代玉建和党员们耐心的思想工作引导下,最终赢得了村民们的普遍支持。如今,大棚葡萄成为了代庄村的支柱产业,不仅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还促进了村庄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探索起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实践团的成员们在调研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员队伍素质,为村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通过为期三天的实地学习,我们实践团队见证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从焦裕禄书记亲手栽下的“焦桐”成为精神象征,到张庄村通过创新产业和乡村旅游实现脱贫致富,再到南马庄村利用水稻种植和合作社模式走上富裕路,每一个村庄都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故事。这些变化离不开基层党员的辛勤付出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发扬民主,团结同事,学习党的政策,主动汇报工作,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展望未来,兰考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深化农村改革,推动产业升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兰考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会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感想整理
吴俊含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2024级硕士生4班党支书:
本次调研,我们深入学习了兰考人民抗击“三害”的光辉历史,深切体会焦裕禄书记鞠躬尽瘁,两袖清风的伟大品格。漫天黄沙,枯草摇曳,这是从前的兰考;天蓝水清,绿树成荫,这是如今的兰考。荒山披锦绣,沙漠变绿洲,兰考人民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焦裕禄书记和兰考人民的事迹也鼓舞着我们新一代中国青年,认真学习,实事求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青春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出绚丽之花!
胡敬澳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2024级硕士生3班班长:在这次深入兰考县的乡村调研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央政策在基层的实践。正如总书记所说:“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在白云山村的调研中,我看到了村支书如何通过党建引领,推动村庄治理和产业发展,这正是总书记所说的“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的生动体现。同时,总书记还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张庄村,我看到了如何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产品,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此外,南马庄合作社的经历也让我认识到,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合作与集体智慧,小农户也能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刘振鹏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2024级硕士生3班:在过去,一提到“兰考”,大家一定会想到“吃不饱”、“逃荒”,想到“风沙、内涝、盐碱”三害,“兰考”一度成为穷困苦难的代名词。1962年,焦裕禄被调到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他带领全县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了宝贵的焦裕禄精神。如今的兰考,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一项项荣誉的背后,是广大兰考人民的共同奋斗和努力。“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焦裕禄精神的引领下,兰考走出了一条共同富裕之路、创新发展之路,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树立了一面兰考旗帜。
周伊梦2024级本科生1班学习委员:
在白云村的番茄大棚里,大姐自豪地向我们展示她“皮薄汁多”“八分甜,两分酸”的番茄,像呵护孩子般小心翼翼地向我们讲述种植经验,脸上洋溢着一种与土地融为一体的自豪感。陈支书自称是“番茄书记”,自豪地说这个项目一年回本,村民们争先恐后地租棚种番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坐在返程的高铁上,看着窗外宽阔的田野和缓缓旋转的风车,我忽然明白了这里的人的独特气质:他们如这片土地般宽厚朴实,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分量。黄河虽是水,却又有一种粗粝的质感,让人心生敬畏。这次调研不仅是学习,更是与土地和人心的深切连接,是一场充满温度的心灵旅程,让我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的理解,激励着我今后扎根实际、踏实前行。
叶思胜 24级本科2班:兰考之行,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片土地的坚韧与活力。这里不仅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更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缩影。走在这片曾经风沙漫天的土地上,我被那些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兰考人民所感动。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将曾经的荒漠变成了绿洲,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性。这次调研让我更加坚信,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勇于创新,就没有克服不了的挑战。兰考的变化,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成功实践的一个缩影,也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有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