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弘扬红旗渠精神,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学院师生前往河南林州红旗渠开展“七十五载奋进路 三农巨变谱新篇”党员示范培育工程专项行动
2024-12-0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学生在祖国大地上厚植爱农情怀、贡献青春力量,值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组织学院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和党员前往全国各地开展“卓越三农·先锋——习近平总书记乡村足迹寻访”实践活动暨“七十五载奋进路 三农巨变谱新篇”党员示范培育工程专项行动(以下简称“培育行动”),传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攻坚克难、勇于开拓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看“三农”发展、“三农”面貌、“三农”成就,奋力成长为“一懂两爱”的新“三农”人。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举世瞩目的红旗渠考察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20世纪60年代,10万林县(今河南林州市)儿女在党的领导下,依靠手工工具,历时10年劈山开渠,建成总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这一壮举不仅将昔日的“穷山恶水”转变为如今的绿水青山、智水仁山,更铸就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激励全国人民奋勇向前的不朽丰碑。
2024年11月7日至9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崔海兴副教授带领9名学生,组成红旗渠精神实践团,深入到太行山东麓的林州市,切身体验孕育出红旗渠精神的这片红色热土。实践团的师生们走访了林州市的庙荒村、止方村,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青年洞等红色教育基地,重温林州人民在艰苦环境中自力更生、团结奋斗的壮丽史诗,深刻领悟红旗渠精神的伟大内涵。
(一)旧貌换新颜
2024年11月7日,实践团一行前往庙荒村和止方村,两座村庄与太行山麓、红旗渠畔构成秀美如诗的山水画,两村利用“红旗渠精神”这一红色品牌,依靠好生态好风景发展乡村旅游,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庙荒村曾以“庙荒庙荒,连庙都荒”为邻里所知,止方村也曾只有一条破旧的土路可供通行。20世纪60年代,林州人民劈开太行建红旗渠,解决了一代代村里人吃水之难,但彻底摆脱贫困并非易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庙荒村党支部书记郁林英同志带领村民们改善村容村貌,修建乡村道路,经营特色民宿,将曾经破败不堪、贫穷落后的村庄建设成如今的治理示范村、旅游重点村。止方村在党支部的引领下,扩宽道路,整修电网与饮水管道,改善村庄的居住环境,把废旧老房子改建而成党史馆,记录这片土地上辉煌的革命历史、修建红旗渠的奋斗历史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村子的新发展、新变化。
实践团师生在庙荒村口前合照
无论修红旗渠还是脱贫攻坚,都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的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红旗渠的建设,村民们从饮水困境中解脱出来,迎来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今天,在党的引领下,这些村庄在传承红旗渠精神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走向更加富裕和美丽的明天。
实践团师生在止方村前合照
(二)红旗渠铭心田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大家都应该来看看。”2024年11月8日,实践团一行前往坐落于一干渠外缓坡之上的红旗渠纪念馆参观体验。纪念馆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展馆以红色为基调,整体形态犹如舞动的红色飘带,造型似灵动渠水,象征着林州人民开渠征程中的红旗指引与对党的坚定信仰。
纪念馆展厅由“序厅”“旱魔”“奇迹”“丰碑”“梦想”“精神”六部分组成。一张张图片,一段段影像,一个个实物,一行行文字,为我们再现了当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感人场景,将红旗渠纪念馆打造成为收藏、研究、展示红旗渠历史,传承红旗渠精神的精神高地。全县50万人口,先后有30多万人上山参加过修渠,共诞生了43位特等劳模、229位甲等劳模、460位乙等劳模,有81位在修建过程中不幸牺牲——任羊成凌空除险、杨李贵二位县委领导计之深远、吴祖太为探测地质不幸牺牲等等。周恩来总理曾经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是举全国之力,而“红旗渠是英雄的林县人民用两只手修成的”。
实践团在红旗渠纪念馆前合照
讲解员在讲述红旗渠的开渠历程
参观完纪念馆,师生们来到红旗渠分水闸与总干渠,沿着蜿蜒的渠线,仰望着巍峨的山峦,感受到红旗渠的宏伟与壮丽。这条被誉为“人工天河”的伟大工程,不仅为林州人民解决了生存难题,更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蕴含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深刻内涵。红旗渠的每一寸渠壁都铭刻着林州人民顽强抗争的足迹,每一道分水闸都流淌着改变命运的梦想与希望。
实践团在红旗渠分水闸前合照
实践团在红旗渠纪念碑合照
实践团沿着红旗渠一干渠重访开凿之路,探访团结洞、创业洞、青年洞背后的故事。其中,青年洞是红旗渠上的咽喉工程,也是总干渠上最大的隧洞之一。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经过1年5个月的奋战,将地势险要、石质坚硬的岩壁凿通。映入眼帘的“山碑”二字,不仅代表着红旗渠“生命渠”“幸福渠”的意义,也代表着青春热血。在考察青年洞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这份寄语指引着新时代青年以青春为笔,在广阔的时代画卷上书写属于自己的华美篇章。
实践团在青年洞前合照
“山碑”题字
(三)太行薪火传
2024年11月9日,实践团一行前往群峰环抱的太行山峡谷深处,走进石板岩供销社扁担精神纪念馆。讲解员热情地向大家介绍了扁担精神的起源和“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勤俭办社、开拓创新”的精神内涵。
展厅有一幅地图,标注了当时通往各村的危险小道。“这里的交通极其不便,路途艰险,被当地人称为‘阎王鼻子’‘手扒崖’‘鬼门关’。面对这些天险,供销社人发扬‘十不怕’精神:不怕山高路远、不怕出力流汗、不怕刮风下雨、不怕酷暑严寒……这些话语不仅是口号,更是供销社人在山间往返时的真实写照。”
讲解员讲述太行山高行路难
一根扁担摆放在纪念馆正中,这是毛泽东主席在井冈山革命期间用过的扁担,“井冈山联结着太行山,革命联结着建设。”这一刻既是传承也是发展。新时代的供销人在乡村振兴中继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扁担精神,由历史走向现在面向未来。
实践团观览毛主席井冈山的扁担
“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这不仅是林州的故事,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勇前行的缩影。渠水奔流,精神永在!红旗渠是党带领人民创造的人间奇迹,为我们竖起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丰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今天大家来看红旗渠,看的不仅是实体,更是内涵丰富的红旗渠精神,看中国共产党人永不褪色的初心使命。此次活动让师生们切身感受到了林州人民战天斗地、自力更生的精神力量,更让师生们在精神洗礼中收获了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
通过此次践行,师生们更加坚定了用青春和热血谱写时代华章的信念,立志在未来的征程中接续奋斗,将红旗渠精神带向更广阔的“三农”大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活动感想
周磊 2023级硕士3班:
“人民多壮志,势把山河重安排”,林州之行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或许在来到红旗渠之前,很多人已经在历史课本、老电影或电视剧中学习了红旗渠精神,也听说过这是一条“人工天河”,但是我想借用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话:“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大家都应该来看看!”是啊,只有实地来到红旗渠,你才会明白这项工程的艰难与伟大,才会明白以前林县人民的不屈与奋斗。如今的红旗渠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精神的传承。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艰苦奋斗、敢于战天斗地的精神永不过时。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何一鸣 2023级硕士1班:
走进红旗渠纪念馆,我仿佛踏入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周恩来总理评价红旗渠是与南京长江大桥齐名的两大奇迹。在纪念馆内,一幅幅珍贵的图片、一件件真实的用具、一段段感人的文字,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不平凡的岁月。站在青年洞前,300名青年组成的突击队所饱含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顿时浮现在游人眼前,令我心中充满了敬意和感慨。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红旗渠精神与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永远震撼人心。“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红旗渠精神不仅体现了林州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更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我们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自我,为个人成长和党的事业不懈奋斗。
龙敬夫 2023级本科2班: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民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沿着红旗渠的渠道走向青年洞,看到的是坚硬岩壁上的凿刻痕迹,看到的是炸药炸开的炮眼,看到的是沿着山体,靠着悬崖,八千米下降一米的红旗渠,看到的是五十多年前,林县人民们在这里开凿出了“中国的水长城”。感受到的是那孕育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那红旗渠纪念馆的结束语中说道:“没有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没有记忆的城市也无法拥有美好的未来”,我们来到这里学习也正应当牢记伟大的红旗渠精神,让其内化于心而外化于行,让红旗渠精神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力量与动力来源并传承发扬下去,让我们在面对艰难险阻时向着林县先辈们的英雄气概看齐,向着不怕困难,不惧挑战的大无畏精神看齐,向着伟大的红旗渠精神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