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青春沃野启新程 稼穑弦歌向未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毕业活动顺利举办
2025-06-25毕业大会·征程中的生长与荣光
夏至余韵犹在,骊歌又响学堂。6月22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师生齐聚一堂,在八百人大教室隆重举行2025届毕业生大会,共同为即将扬帆远航的学子们送上最真挚的祝福与最深切的期许。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经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朱信凯教授,学院孔祥智教授、汪三贵教授、张利庠教授、马九杰教授、生吉萍教授、柯水发教授、邢春冰教授、周扬教授、叶紫薇教授,以及学院班子成员、教职工代表参加会议。学院党委书记李铭主持大会。
院长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吕捷教授向2025届全体毕业生作毕业致辞。他首先代表学院向2025届毕业生同学表示热烈祝贺,向全体老师和亲友致以真挚感谢。他指出,在“夏至”这个万物生长的黄金时节,毕业生们正迎来人生“拔节孕穗”的关键时刻,学院所赋予的“三农”底色将成为同学们终身的精神财富。
讲话中,吕捷院长结合农业、农村、农民的智慧,向毕业生提出三点殷切期望:第一,传承“不违农时”的农业智慧,在每个人生阶段都能找准生长节奏,如春苗敢破土、似夏稻经风雨、像秋实懂沉淀、若冬藏会蓄势;第二,弘扬“守望相助”的乡土精神,在未来的学术研究、基层服务等不同领域保持团结奋进,以真诚真情构筑抵御人生风雨的坚实堤坝;第三,践行“勤劳耕耘”的农民品质,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长期主义的定力,在各自领域精耕细作,回归生活本真,收获生命的厚度与质感。最后,他勉励广大毕业生们带着“种子信念、乡土温情、农民智慧”奔赴新征程,在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火热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优秀毕业生颁奖
大会上宣布了2025年优秀毕业生名单。我院共有9名毕业生获评“北京市优秀毕业生”,21名毕业生获评“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毕业生”。
毕业生代表发言
本科毕业生代表、2021级本科生陈柯霖回顾了四年充实的大学生活,细数从青涩新生到成熟学子的蜕变历程,在田间调研和学术研讨中更加深刻体会到“情系三农,心怀天下”的使命担当,号召同学们把青春的种子带到“祖国需要处扎根”,为祖国的三农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硕士毕业生代表、2023级农业管理专业研究生霍素峰毕业后即将奔赴西藏基层工作。从校训石前“实事求是”的启迪,到课堂内外对“三农”问题的深入思考,再到最终选择扎根西藏基层的人生抉择。正是学院“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培养理念,让她获得了服务基层的勇气与智慧。她希望大家带着“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担当,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
博士毕业生代表、2022级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生赵丽茹深情回溯八年党建成长轨迹,用具象化的经历勾勒出信仰淬炼的立体图景。8年的学生党建工作历练不仅提升了她的组织协调能力,更坚定了她“青春向党,不负人民”的坚定信念。她勉励同学们带着在农发院收获的成长,在未来岗位上继续践行服务奉献的精神。
同等学力毕业生代表雷艳勇分享了她的求学感悟,讲述了兼顾工作、家庭与学业的经验,鼓励所有同学作终身学习者,表示将把在人大收获的知识带回工作岗位,践行教育初心。
校友代表发言
校友代表、曾任驻村第一书记的2018届硕士毕业生陈高威回顾了从农发学子到基层干部的成长历程。他以“三粒人生种子”寄语2025届毕业生:“以赤子之心向下扎根”,“以务实之志学以致用”,“以家国之情扛牢使命”,唱响人大农发人的家国情怀,号召毕业生选择基层这片“读懂中国最生动的课堂”,让青春在田野绽放光芒。
班主任代表发言
班主任代表周扬教授向全体毕业生表示祝贺,并感谢学院教师、干部和家长们的付出。周老师回顾了同学们在田间调研、学术研讨中践行“实事求是”校训的成长历程。面对即将启程的学子,他提出四点殷切期望:永葆家国情怀,将所学奉献乡村振兴;保持进取精神,在挑战中磨砺成长;坚持终身学习,适应时代发展;既要脚踏实地,又要志存高远。周老师表示,学院永远是同学们温暖的家,期待同学们在祖国广袤大地上绽放青春光彩。
青年教师代表发言
青年教师代表叶紫薇教授向全体毕业生致以热烈祝贺,以“种子生长”为喻提出三重寄望:一要深扎人生根系,在时代浪潮中锻造健康身心、发掘天赋优势,以“慢即是快”的定力筑牢成长根基;二要坚守农发使命,无论身处何领域都需秉持问题导向,让“聚是一团火”的集体精神在乡村振兴等实践中焕发光彩;三要以豁达之心接纳生命体验,如种子般坦然面对顺逆,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笑对荣辱。祝愿同学们在人生沃土中按自己的节奏生长,在祖国大地上长成独属的挺拔姿态。
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授予
随着欢快的旋律在会场中回荡,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2025年毕业生大会在《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声中缓缓落下帷幕。
会后,学院全体2025届毕业生和教职工在逸夫楼门前合影留念。
初心同行·行程里的传承与温度
为让毕业生在离校前留下独特的校园记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于6月21日组织开展 “新绿・启程——爱在通州青禾里” 毕业游园活动,邀请学院毕业生及亲友共同参与。此次活动以 “感受新校区风貌、重温学院精神、共叙同窗情谊、展望未来发展” 为核心,旨在通过集体参观、实地体验等形式,让毕业生在告别校园之际,深入了解通州校区的建设成果,在共赴新征程的过程中凝聚情感共识,为大学生活画上富有纪念意义的句号。
师生们先后参观了 “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 专题展览展区、公共教学楼区域、学生宿舍区、食堂餐饮区和城市绿心公园。农发学子在新校区的每一步探索,都将校园记忆与时代使命编织在一起:智慧教室的启迪、宿舍的温暖、食堂的烟火……这些片段,化作离歌里的不舍,更成为启程时的底气。此次行程中,通州校区的崭新面貌不仅留下青春印记,更激励着农发学子牢记使命。
石磨盘前:农发精神的赓续传承
学生事务中心外,农发学院七十年院庆时,小岗村赠予学院的历史石磨盘陈列于此,这个磨盘代表了那个年代人大学子对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做出的重大的理论贡献。陈威老师在讲解中,带大家回顾了改革开放浪潮激荡的年代:这架石磨盘转动的不仅是粮食,更象征着农村改革的先声,是 “敢闯敢试” 精神的生动体现。同学们触摸石磨盘粗糙的表面,仿佛接过了先辈手中的接力棒 —— 从田野调研到政策建言,从学术研究到实践服务,农发人的使命在代代传承中不断延续,正由新一代学子续写新的篇章。陈老师还向家长们简单讲述了人民大学的建校史:这座从战火中诞生的大学,始终紧跟党的领导,从陕北公学,到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华北大学,再到新中国成为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无论是铁狮子胡同一号、中关村59号,还是如今的通州校区,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