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喜讯 || 2024年农发学院获得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资助
2024-08-29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4年度集中申报项目的评审结果,我院有5个项目获得立项资助,其中,面上项目2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
项目负责人简介
钟真,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首批农业农村部神农青年英才。兼任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近年来在《管理世界》、Journal of Rural Studies、China Economic Review、《中国农村经济》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5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业农村部软科学课题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二十余项。曾以第一获奖人身份荣获第六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论文奖)、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等科研与教学奖励。
项目简介
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主基调,但基于技术、生产、监管逻辑的传统转型策略尚不能将中国农业快速、有效、全面地带入绿色发展轨道,而基于市场逻辑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大规模兴起能否成为有效推动农业生产绿色转型的突破口呢?为此,本研究聚焦“大国小农”格局下社会化服务助推农业生产绿色转型机理,从“为什么可以”、“效果怎么样”和“道路怎么走”三个方面开展理论和实证分析,进而从市场逻辑的角度形成以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为重点来构建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支持政策体系的对策建议。
项目负责人简介
张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农业与资源经济系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产业经济、能源与环境经济、食品消费与健康。其研究成果发表于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Health Services Research、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Food Policy、Energy Economics、Energy Policy、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等期刊。合著论文曾获国际产业组织会议(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Conference)所颁发的最佳反垄断论文奖(The Robert F. Lanzillotti Prize for the best paper in antitrust economics),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参与多项横向和纵向项目。
项目简介
补贴是促进新能源推广的重要政策工具,但高强度的政策性补贴不仅不可持续还会给政府带来沉重负担。在当前农村分布式光伏市场化推广背景下,厘清补贴作用机制和影响路径,探究补贴对社会福利及其各组成部分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和政策意义。本项目首先基于农村光伏市场化推广现状和主要模式,构建“政府-企业-农户”三参与主体的理论模型,探究补贴对各方均衡决策、社会福利的影响机制和路径。其次,在实证研究中使用微观农户调查数据、卫星遥感等多种数据,应用前沿计量经济学和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模型算法,分析和估计农户光伏安装受偿意愿、能源需求函数以及各地分布式光伏潜在发电量。最后,结合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所估计的相关参数,对不同补贴模式和强度下的社会福利效应和降碳减排效果进行仿真模拟预测。这是首次针对光伏需求侧补贴社会福利效应开展的一项研究,不仅丰富了能源补贴对社会福利影响的理论机制,而且可为相关补贴政策的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负责人简介
刘琦,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助理教授。博士毕业于剑桥大学。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林经济学,实验经济学与资源环境政策评估等。
项目简介
集体林权制度是林业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化改革对巩固和完善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乡村振兴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深化改革的过程下,集体林经营效率低被认为是一个主要问题。为此,鼓励林权交易和培养多元化的林业经营主体显得尤为重要,旨在有效应对此挑战。本课题首先采用实证方法分析林权交易对森林资源质量的影响,以识别和消除可能存在的制度障碍。其次,研究深入探讨林权交易市场价格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本课题综合探究林农与其他林业经营主体参与林权交易的决策机制及其关键激励因素。此外,本课题将考查在信息不对称的现实情景下,优化林权交易中心的竞拍机制是否能够提升林权交易的信息化水平、市场的活力与结构效率,进而增强林业生产力,提升集体林区农户的收入,以助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本课题旨在为林业政策的制定和林权市场的发展提供理论及实践支持。
项目负责人简介
黄青,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助理教授。2021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9-2020年普林斯顿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21-2023年为北京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联合博士后项目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发展经济学。研究成果发表于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等期刊。主持博士后面上项目,入选国家资助博士后计划。
项目简介
我国居民劳动时间近年来屡创新高,这不仅影响劳动者的个人生活和工作质量,也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在我国积极推行就业优先战略,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提升就业质量的关键时期,系统性评估和研究我国劳动时间过长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在构建工作时长研究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精确度量我国居民的工作时长,系统评估不同行业、职业及地区间的劳动时间过长程度,探究工作时长不平等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联系,深入理解劳动时间过长的多维度后果,同时基于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异质性个体时间分配宏观模型,以理论和实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对我国居民劳动时间过长的现状和形成机制进行系统性的社会经济分析,最终构建合理工作时长的管理对策体系,以帮助制定既能提升经济效益、又能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劳动时间政策,特别是对优化工作时长、提高劳动效率和改善居民福利,提供参考依据。
项目负责人简介
陆岐楠,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助理教授,2023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农业与应用经济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业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具体研究兴趣包括粮食安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技术采纳,以及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对于农业部门的影响评估等。近年来,以第一作者且/或通讯作者在Food Policy、Agricultural Economics、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 China Economic Review、《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村观察》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另有工作论文在领域顶级期刊审查和修改(R&R)中。曾多次在美国经济学会(AEA)、农业与应用经济学会(AAEA)、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家学会(AERE)等国际学术年会上汇报其研究成果。
项目简介
在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进程中,通过土地经营权转入发展起来的种粮大户正逐渐成为我国非常重要的农业微观生产主体。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种粮大户因经营规模更大而面临更强的风险聚积和更高的潜在损失,有效防范和化解种粮大户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关系到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和基本农产品的稳定供给。种粮大户和小农户通过农地流转契约实现农地经营权的流转,不同租赁期限和形式的契约对种粮大户的激励与约束不同,进而影响其应对自然风险的策略选择。本研究通过理论和实证从契约稳定性和规范性视角分析种粮大户应对自然风险的长期和短期的策略选择及其机制,并进一步评估种粮大户应对自然风险的策略选择和组合的效果。研究成果对丰富既有的契约理论与自然风险管理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从农地流转相关的制度安排角度出发破解种粮大户自然风险应对难题和优化我国农业自然风险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