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简报刊发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情况
2022-10-17编者按:日前,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赓续红色基因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题,在有关简报上刊发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情况。现将主要内容摘编如下: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赓续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深度融合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践,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通过明确“为了什么”“解决什么”“主抓什么”“怎么推进”“依靠什么”,切实解决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不深的“两张皮”等问题,培养了一大批政治与业务双过硬的乡村振兴专业人才。
一、以红色基因为特色,明确课程思政教学“为了什么”
中国人民大学率先探索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主编了新中国第一本全国统编教材《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农业经济学课程骨干教师,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其间始终赓续红色基因。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深度融入教学,帮助学生构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科技与政策双轮驱动农业经济增长、化解宏观经济危机与城乡矛盾的基本认知框架,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道路”与“中国方案”的自信与自豪。
二、以问题为核心,明确课程思政教学“解决什么”
主要解决的是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三农”的问题,提出了培养具备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区域经济与规划、发展管理与政策、大数据分析等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课程建设中,有针对性地将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在理论、制度、实践中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成果,融入到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有重点地选择《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农村发展概论》《农商管理学》《食品经济学》《农产产品国际贸易》等教材优先编修,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成果更好地实现“三进”。
三、以体系为重点,明确课程思政教学“主抓什么”
在教师、团队、专业、课程、成果和学生六大核心要素上精准着力,以体系构建为重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抓课程建设主体,提高专业教师深入挖掘课程自身蕴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能力,培养课程思政名师。抓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作,孵化一批紧跟“三农”前沿、扎根中国大地的课程思政教学优秀团队。抓优化培养方案和推进学科交又融合,建设一批以人才培养为已任、以问题导向为核心的课程思政示范专业。抓课程思政专题研究和课堂试验试点运用,形成一批具有教学科研水平和推广价值的课程思政研究成果。
四、分类施策,明确课程思政教学“怎么推进”
结合不同类别的课程特点,按照理论类、方法类、实践类专业课程分类推进。重点打造了“乡村振兴”专业理论系列、“大国三农”研究方法系列、“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社会实践系列三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系列。“乡村振兴”专业理论课程如“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发展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提高学生对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律的认知。“大国三农”研究方法课程,如“计量经济学”“统计学”“调查研究方法”等,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科学分析方法有机结合,激发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探索世情国情农情。“一懂两爱”社会实践课程如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劳动教育、农耕文化等,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一线了解三农实践,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培养学生“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社会责任感。
五、创新驱动,明确课程思政教学“依靠什么”
依托科研与教学基地优势,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拓展新的能够体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基地。注重将实践内容与三农发展相结合,通过劳动教育、农耕教育等课程,培育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精神。将“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组织学生到广阔乡村进行实践教学,开设“市县长讲三农”“企业家论乡村振兴”等讲座,邀请三农模范人物和一线实践者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将课程思政落实在“云端”,化解疫情和时空跨越带来的挑战,更好提升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