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
EDUCATIONAL PROGRAM
远赴南半球 探寻农业路:跟随“卓越三农”学员走进澳新学习之旅(三)
2018-05-15 挥别汤斯维尔,“卓越三农”的学员们来到了“绿色花园之国”新西兰。今天请跟随我们走进新西兰第大的内陆城市——汉密尔顿。
第一站·Zealong Tea Estate
五月四日清晨,青草露水还未蒸发,空气中氤氲着一丝清冽甘甜,我们穿过一幅真实立体的新西兰田园风景画,来到了汉密尔顿的Zealong Tea Estate(杰境茶庄)。新西兰与茶,如此奇妙的组合,一点一点地铺开在我们眼前。
要说的有很多,就算不说茶庄清新恬静的美景如何令人陶醉,蓝天、阳光、花香、秋的树、湖水、鸭子、青草,还有那广阔而又广阔的视野!似乎是新西兰天赐的禀赋。也不说茶园工作人员的服务是如何周到热情,茶点是如何精致美味。只单单说一说这里的茶,以及做茶的人,也无法道尽,他们的茶和做茶的精神,是与新西兰纯粹美景相承的纯粹而坚韧的品质。
首先,我们一行人跟着拉丁裔的阳光向导走过茶园小道,一边细细欣赏小道两边的铜像,一边听向导娓娓道来茶以及ZEALONG茶的历史与沿革。我们看到古老的茶马古道和茶神陆羽的塑像,表达着这座远在新西兰的茶园对茶文化之母的中华文化的崇高敬意,心中倍感亲切;我们了解到ZEALONG创始人把茶种从中国台湾远渡重洋引进新西兰的种种艰辛与不易,对茶叶从种植到加工的精益求精、对“有机”二字的坚守,心中肃然起敬;我们发现了新西兰独特的气候和植物的生长环境使得这里的茶树自身富含咖啡因,因此它们不仅具有极强的抵御害虫的“超能力”,更使得这里的茶多出一道馥郁的风味,不禁大为赞叹。
接着,大家坐于品茶室内,细细品味了从绿茶到乌龙茶再到红茶的五种各具特色的ZEALONG茶。虽然不是品茶专家,但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其风味的独特。绿茶突出“纯”,回甘清爽,余味虽不浓,但口齿留香;三种不同的乌龙茶,各有侧重,气味甜香有花木气息的,也有口感浓郁生津润喉的,还有提神醒脑让人精神舒畅的;两种红茶,一种近似于国内正山小种,但是品质更为上乘,另一种甚为独特,似咖啡滋味,深受喝惯了咖啡的老外的喜爱。
再说说中国茶搭配英式下午茶,三层茶点,要数三明治最为出色。面包、酱料、蔬菜都极不赖,点睛之笔是新鲜美味的新西兰自产吞拿鱼。三明治看起来是再简单不过,但能够打理得清爽美味,也的确需要一番功力,因为越简单新鲜的烹饪对食材和心思的要求越高,所谓“用心一也”。品茶之时,同学们也在积极思考、热切提问。ZEALONG茶庄的服务理念和营业模式?新西兰独特的自然条件给茶带来的挑战与改变?新西兰人对中国茶叶的接受程度?茶园未来的发展方向……
午饭过后,我们来到怀卡托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aikato)参观学习。
怀卡托大学成立于1964年,是新西兰的8所公立大学之一,2016年被认证为“QS五星级大学”。怀卡托大学在管理、法律和教育等方面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被英国《每日电讯报》誉为“南半球的哈佛”。
怀卡托大学为我们安排了一场精彩的讲座,讲座由怀卡托大学经济学院院长Dr Frank Scrimgeou主持,讲座的主题是“ Overcoming Persistent Poverty in Africa: How Business Can Help and Does Help ”, 分享的老师是来自康奈尔大学的 Christopher Barrett 教授。Chris Barrett教授是一名农业经济学家,同时也是《The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的编辑和非洲农业经济学家协会(AAAE)的会员。
这次讲座将视角聚焦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俗称“黑非洲”,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区域,其中有31个国家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国家”。
讲座伊始,Barrett教授引用世界银行的调查数据,指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贫困人口数量虽然在减少,但是相对于世界贫困人口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从1990年的26%上升到了2013年的83%。接着Barrett教授说到“黑非洲”是全世界经济增长快的区域,其中农业是减少贫困和推动非洲农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从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等多个角度介绍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现状之后,Barrett教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4种应用于当地的商业投资。分别为IBLI (Index-Based Livestock Insurance),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Renewables和 Agricultural Value Chains。 因为非洲当地的环境较复杂,加之养殖技术不成熟,所以针对于牲畜的保险为农民的生活和发展提供了最直接的保障。电话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贫困地区对外和对内交流的效率,消除农民之间的信息鸿沟,并在生活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提高生产的效率。绿色能源的发展同样重要,政府在当地用户的家中安装太阳能板,提供绿色能源的教育,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最后便是农业价值链,完善整条供应链的流程,使农产品可以快速高效地从农场转移到最终客户或消费者,直接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
讲座结束,副院长郑风田教授向Frank教授和Barrett教授赠送了具有人大特色的精美礼品。这次讲座,既让我们体验了国外大学上课与交流的模式,还将我们的视野从之前国内的精准扶贫拓展到世界贫困地区的全方面扶贫,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一种创新。
随后,在胡阳博士师兄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秋日中的怀卡托大学的校园。漫步校园中,仿佛置身在一个花园内。随处可见精心修剪的草坪,高低起伏的道路埋藏其中,道旁的行道树不经修剪,树下是堆积的落叶,弥散着初秋的香韵。校园不大,但却有两个小湖,三面环树,树下是三五成群的水鸟。
告别怀卡托大学,我们一行人驱车来到了汉密尔顿花园。阳光轻柔地披在花园外大片草坪上,火红的落叶缀在葳蕤的绿毯一方,秋日的新西兰,却饶有一番勃勃生机。怀卡托河静卧在草坪一旁,似闲散相对的好友,时不时拨弄着面前成群的野鸭。
汉密尔顿花园中共有五个大的主题,每个主题中又由许多不同的花园构成。漫步在园中小路上,感受着糅合了世界各地的空气,伴着三两好友游览paradise garden。罗马哺乳母狼、埃及太阳神拉等,各种浪漫神秘的元素散落在花园各处,路旁的景象,总能给人寻宝般的惊喜。在这个主题中,有混杂这古罗马和古希腊艺术的文艺复兴花园,丰盈饱满的喷泉雕像,配合着稍有现代巴克洛风格的城墙,在潺潺水声和四方花圃中协奏出美妙的乐曲。
另一方,是充满禅意的日式庭院,平庭外、枯山水间,极具写意的风格;坐观式的设计,让人满心的空静,身边唯缺一桌、一榻、一香茗。另一个东方主题花园,便是中式园林,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设计理念在这个花园颇有体现,小小的花园便也有了豁然之意;但让人遗憾的是,没有中国园林中观景窗的概念。这个主题中还有两个较为现代的花园,一处是英式花园,融合了传统室外空间概念和现代的花卉技术,喷泉与花间小径,阳光、藤墙、木椅构造出一个美妙的空间;另一处是美国现代花园,它将现代艺术中的空间概念很好与现代花园的应用风格结合在一起,泳池、烧烤架、躺椅和梦露,给人一种极富现代感的冲击。
岔路口,Productivecollection主题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正如其名,走在这个主题中,仿佛走在乡间小路上,叫不上名字的奇花异草为我们让开一条道路,引导着我们游览花园。其中最有特色的,当是展示了毛利文化的TeParapara Garden,毛利传统建筑中的图腾和面具静静的立在那里,向来访者讲述着百年前的故事。原始的生殖崇拜与种植故事,时空的跨越让人心惊而又感慨。走出历史,面前的便是后厨花园和草药花园,没有花哨的布局和繁杂的建筑,在这里时间都变得宽敞起来。简约的菜园,种植着精心栽培的各异植物,虽然褪去自然的杂乱和繁茂,但仍有自然的和谐与安详在其中。轻嗅四周树上柠檬香气,花园里整个的熏香仿佛就在其中了。
黄昏,阳光慵懒地伸展着,汉密尔顿花园仿佛也要睡着了。花园门口,群鸭与河水,我们与草地,酿在一起,都醉了。
汪诗韵感想:
都说新西兰这片净土孕育了同样纯净的物种,倒不如说是因为严格监管物种生长的每一步,才共同成就了这个受自然恩宠的岛国。对一项事业热爱并不计倾注的无数心血,近乎苛刻地严格把关每一道程序,不仅仅保住了完美的品质,也是保住了那颗赤诚之心。我们学农经的中国人,更要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和纯粹的赤诚之心。
赵泽龙感想:
到达新西兰时已经是秋天,但广袤的草场上一草一木都还是青翠的绿色,草地中还夹杂着着黄白小花,还有吹不下来的倔强的蒲公英,时不时有蜿蜒的小河在草原上静静的流淌。河的两边是两群互不打扰静静吃草的奶牛。这里的一切都让人很舒服,无论是环境还是生活节奏。
王磊感想:
汉密尔顿花园折叠了空间和时间,讲述了是人和自然相处的奇妙故事。人是自然中的一部分,自然也是我们日常中不可缺少的,花园是我沟通人和自然的一把钥匙。不论时代与国界,不管男女老少,自然终究是我们的归宿,如何艺术的与自然相处,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