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天是立冬
2021-11-07立冬是一年中第19个节气,也是冬季第一个节气。每年11月7-8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25°为立冬。2021年立冬交节日为11月7日12:58:37,辛丑年十月初三。此时,地球位于赤纬-16°19',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仅有33°47'。立冬节气后,北半球日照时间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立”是建立、开始的意思,表示从这一天起气温开始由凉转冷,是一年之内气温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但中国由于南北温差大,气候学并不固定以“立冬”这天作为各地冬季的开始,而是以5天(气候学上称为“候”)平均气温低于10℃作为某一地区是否进入冬季的标志。
立冬之后,全国各地降水量都明显减少,高原雪山上的积雪不再融化。各地立冬节气的气温差异很大,华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可见初雪,但由于地表在夏季以来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温度不会很低。在晴朗无风之日的中午前后,还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十月“小阳春”天气。这一节气,北方地区大气中积累的水汽和微粒结合后迅速凝结,有可能形成雾甚至霾。南方地区的水汽条件比北方要好,如果早晨气温偏低,往往有成片大雾出现。在西南地区,典型的华西连阴雨天气随着立冬节气的到来接近尾声,进入了一年中的干季,但雨量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依然偏多。云南、贵州等地,晴暖阴冷,民谚有“四季如春,一雨成冬”之说。华南地区进入一年之中的干旱季节,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一定影响。进入立冬节气以后,南方地区的草木开始由绿色变为红、黄,各种颜色夹杂在一起,五颜六色的瑰丽秋色在南方依次出现。从气温上看,进入立冬节气后,青藏高原大部、内蒙古和黑龙江的北部地区,平均温度一般在-10℃左右,甚至更低,而海南省的海口,气温仍在30℃左右。北方大地已是草干木枯,万物凋零,寒风萧萧;而华南地区依然郁郁葱葱,鸟语花香,温暖舒适。
黄河流域先民一向以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立,建始也”,“立冬,十月节。立字解见前。”“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随着立冬节气的到来,秋季作物已经全部收获,并收藏入库;一些动物也开始藏起来准备冬眠了。可见,立冬不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也意味着万物收敛、规避严寒,并蓄势待发。《礼记·月令》云:”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说明这个时候太阳的位置在尾宿,黄昏时尾宿在南方天空的正中,早晨七星在南方的正中。
立冬有三侯。“初候,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于坚也。”北方地区的水面开始结冰,但由于是初冰,并不坚硬。“二候,地始冻。土气凝寒,未至于坼。”大地也开始冰冻了,但还没达到开裂的程度。《群芳谱》云:“……水面初凝,未至于坚,故曰始冰。……寒未至于坼,故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雉,野鸡。”“郑康成、《淮南子》、高诱俱注蜃为大蛤”。《群芳谱》注解为:“雉野鸡也,大蛤名蜃。”立冬后,野鸡之类的大鸟便看不到了,而人们在海边看到很多颜色、线条与野鸡比较接近的蛤蜊,就以为鸟类在冬天到来后为避寒钻入水中变的。这与寒露节气中“雀入大水为蛤”是一致的,都反映了古人认识自然的不足。有意思的是,《御制月令七十二侯诗》云:“为蜃由来属化生。究亦何人得亲见,无过食耳浪传声。”也说此说为不可信的传言。
古时候,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是最重要的几个节气之一。立冬到来当天,天子要举行迎冬的仪式。据《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大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齐。立冬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反,赏死事,恤孤寡。”即太史在立冬前三天告诉天子立冬的具体日期,天子便开始沐浴斋戒,准备迎冬。立冬当天天子率百官到北郊迎冬,回来后祭祀为国牺牲的亡灵,抚恤孤儿和寡妇。《岁时广记》称“孟冬之月”为“小阳春”:“冬月之阳,万物归之。以其温煖如春,故谓之小春,亦云小阳春。”,意即这个月并不是很冷,如初春一般。该书还抄录了作者撰写的另外一本杂记《皇朝杂记》的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皆服之以谢。三日,近侍、宗室、侯伯预赐者,但赐锦段。……远方大帅、都漕、正任侯皆赐锦袍。”同属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则记载了京师的日常生活:“是月立冬,前五日,西御园进冬菜。京师地寒,冬月无蔬菜,上至宫禁,下及民间,一时收藏,以充一冬食用。”那时候吃的是哪些冬菜呢?据该书记载,有姜豉(以姜作为调料,把猪肉煮烂后形成的肉冻)、红丝(一种蔬菜)、鹅梨(梨的一种)、榅桲(一种水果)、蛤蜊、螃蟹等,可见千年来,中国人的饮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十月初一日,乃都人祭扫之候,俗谓之送寒衣。”说明清代在这个季节京都人士有给祖先扫墓的习俗,寓意是冬天到了,给祖先送棉衣。《春明岁时琐记》记载:“……立冬日,或有食荞面等物,谓能益人。”有吃荞麦面食的习俗,当然对人的身体有好处。《北京岁时记》记载:“京师居人,例于十月初一添设煤火,二月初二日撤之。”十月到来,天气渐冷,北京周边要启用煤炉了。一些地方的民间还有“十月朔”、“秦岁首”、“寒衣节”、“丰收节”等习俗活动,主要是辛苦一年的农人自己庆贺丰收,酬劳自己。一些地区还有卜岁的习俗,如福建省霞浦县农民每年的立冬日举行称之为“问苗”的卜岁活动,这一天,大批农民相率到龙首山的神庙卜问来年的丰歉,晚上还要举办联欢宴会,有些乡村演社戏感谢神灵保佑丰年。一些地方立冬日杀鸡宰羊或以其他食品进补,称为“补冬”。畲族举行登山、巡田活动,到神庙卜岁称为“探宝”。民国以来,这些活动渐渐简化,大部分已经失传。《四民月令》云:“(十月)农事毕,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如正月焉。”说明汉代农村儿童农忙时在家务农,农闲时才有可能去上学。
另外,在古代一直流行的“三元”之一的下元节(另外两元即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一般会出现在立冬节气内,这是一个道教节日,是水官解厄的日子。水官就是受上天委任掌管江河湖泊的官,在道教中,天官为唐尧,地官为虞舜,水官为大禹。三位天官的职责是: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到了十月十五这一天,水管会上奏天庭,为人间解厄。所以这一天人们要祭祀水官,祈求水官为自己、家人以及死去的祖先解厄赐福。宋代陈元靓著《岁时广记》在“三元”条目下记载:“道经云:‘十月十五日,谓之下元令节。是日,宜斋戒沐浴,静虑澄心,酌水献花,朝真礼胜,可以减罪消愆,延年益寿。’”居然能够延年益寿,当然要祭拜了。而且这一天还要放灯。“皇朝岁时杂记:‘太平兴国四年,设下元节,依中元例,张灯三夜。淳化三年,诏罢中元、下元观灯。’”说明下元节在北宋太宋时期只延续了11年(979-990年)。据清人潘荣陛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十月)十五日下元之日,庵观寺院课经安期起,至次年正月廿五日,百日期满。夜悬天灯,黄幅大书;冬季唪经,祝国裕民,百日期场。嗜佛之家,送香烛、献斋供者络绎。”说明清人还过此节,但民国以后渐废。至今一些地方到农历十月初一以后还有通过各种方式祭奠祖先的,即为此节遗留下来的习俗。
俗语云:“立冬补冬,补嘴空”,“入冬日补冬”。古时立冬叫“交冬”,时序进入冬令,万物冬藏,人也要进入农闲后的“猫冬”季节。因此,立冬这一天都要休息,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北方的许多地方这一天都会吃饺子。饺子有“交子”之意,如新年新旧之交时要吃,此时秋冬之交,故也以吃饺子度过秋冬之交。当然各地的饺子馅也有讲究,比如天津一带要吃倭瓜馅的饺子。并且这天吃的倭瓜一般在夏季购买,存放至今,经过数月的糖化,味道鲜美,辅助以糖蒜、醋汁,极为享受。立冬进补的食品很多,一些地方喝“十全大补汤”,即用十余种药材加乌鸡等食材小火熬制而成,很是滋补。山东、河南、东北一些地方的居民习惯在立冬这天喝羊汤、吃全羊。屋外寒风凛冽刺骨,屋内羊汤滚烫飘香,一家人围在锅边,喝汤吃肉,就着烧饼,其乐融融,真是一种极高的享受。羊汤属于温补食品,冬天多食有利于增强体质,增强抵御严寒的能力。江苏徐州一带无论什么节气都要吃狗肉、喝狗肉汤,这一天也不例外,体现了樊哙后人千年不变的习俗。狗肉属于大补食物,樊哙的强壮可能与年轻时天天喝狗肉汤有关。
营养专家认为,立冬进补以“平和”为主,适应“封藏”的需要,适当增加体能和热量。应食用一些暖性的肉类,如狗肉、羊肉、牛肉、鸡肉、鱼虾等,多吃一些诸如萝卜、胡萝卜、大白菜、油菜、盖菜等新鲜蔬菜,以及苹果、橘子、柚子、梨、柿子等水果,主食以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的大米和面食为主,亦可多食用一些坚果类食品。很多地方开始制作酸白菜,这是北方地区冬日里不可缺少的美味。
立冬节气到来,温差较大,空气质量下降,人的免疫力也有所下降,应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冒。在冬季,适当锻炼是很重要的。一些地方有“猫冬”的习俗,意即冬天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其实是不科学的。尤其是老人和孩子,适当增加锻炼可以提高抵御风寒的体能。但入冬以后,尽可能不要过早外出锻炼,尤其是高血压、心脏病人,室内、室外温差太大可能会诱发心脑疾病的发生,不可大意。冬季的锻炼应以中午前后为佳,中老年人应以快步走为最佳运动方式。即使在体育馆锻炼,具有这类病史的中老年人运动量也不宜过大。
立冬前后,华北地区农作物进入了越冬期;江淮地区的“三秋”也接近尾声,晚茬小麦必须在近日内抢种完成,陆地蔬菜即将收获完毕;而华南地区“立冬种麦正当时”,农人正忙于种麦,但总体面积不大,不是当地的主要作物。因此,从全国范围内看,进入立冬节气,小麦种植基本结束。立冬后雨水明显减少,天气越发干燥,土壤中的水分含量逐渐减少,一些越冬作物(如冬小麦)要浇越冬水。林区防火进入关键时期。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北方地区大棚温室开始普及,大田冰封了,而温室里面的劳作并没有停止。过去冬天的蔬菜只有白菜、萝卜、土豆等,屈指可数,而现在超市里各种蔬菜琳琅满目,都是农人的汗水换来的。农人真是辛苦。
立冬到了,大地开始冰封,但诗人们的诗兴并没有封藏。但由于天气寒冷,连笔都冻住了。李白的诗《立冬》表现了诗人在这个节气的慵懒。
立冬
唐 李白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见王监兵马使说,近山有白黑二鹰,罗者久取
唐 杜甫
雪飞玉立尽清秋,不惜奇毛恣远游。
在野只教心力破,千人何事网罗求。
一生自猎知无敌,百中争能耻下鞲。
鹏碍九天须却避,兔藏三穴莫深忧。
黑鹰不省人间有,度海疑从北极来。
正翮抟风超紫塞,立冬几夜宿阳台。
虞罗自各虚施巧,春雁同归必见猜。
万里寒空只一日,金眸玉爪不凡材。
立冬闻雷
宋 苏辙
阳淫不收敛,半岁苦常燠。禾黍饲蝗螟,粳稻委平陆。
民饥强扶耒,秋晚麦当宿。闵然候一雨,霜落水泉缩。
荟蔚山朝隮,滂沱雨翻渎。经旬势益暴,方冬岁愈蹙。
半夜发春雷,中天转车毂。老夫睡不寐,稚子起惊哭。
平明视中庭,松菊半摧秃。潜发枯草萌,乱起蛰虫伏。
薪槱不出市,晨炊午未熟。首种不入土,春饷难满腹。
书生信古语,洪范有遗牍。时无中垒君,此意谁当告。
立冬日作
宋 陆游
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葺炉炭,抹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立冬即事二首
宋 仇远
其一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
宋 方回
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
非时良可怪,吾老最堪怜。通袖藏酸指,凭栏耸冻肩。
枯肠忽萧索,残菊尚鲜妍。贫苦无衾者,应多疾病缠。
立冬日野外行吟
宋 释文珦
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
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宋 钱时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立冬夜舟中作
宋 范成大
人逐年华老,寒随雨意増。山头望樵火,水底见渔灯。
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几稜。峨眉欲还观,须待到晨兴。
立冬道中
宋 程公许
认取太虚无一物,本无幻翳况空花。
桃椎思邈还知否,佳传宁无良史家。
立冬节斋宿竹宫悼姚高士
宋 程公许
竹宫冬孟严斋祀,深注炉香跋烛花。
凋尽庭梧风摵,幽思也到羽人家。
立冬
宋 紫金霜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
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
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
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
立冬
元 陆文圭
早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
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
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
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
立冬
明 王稚登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有关立冬的农谚也不少。
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立冬打雷要反春;
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
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卜;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
霜降腌白菜;
立冬不使牛;
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闽南)
立冬南风雨,冬季无凋(干)土;(闽南)
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鱼防春旱;(闽南)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赣)
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闽)
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江南)
西风响,蟹脚痒,蟹立冬,影无踪;(江南)
立冬不吃糕,一死一旮旯;(南方)
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南方)
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指应早翻土);(客家)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客家)
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江南)
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闽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