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天是小寒
2022-01-05小寒是农历年中的第23个节气,冬季第7个节气。每年公历1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285°时为小寒,2022年的小寒交节时间为1月5日 17:13:54 ,辛丑年十二月初三。小寒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冬季的小寒与夏季的小暑是相对应的节气。小寒节气开始,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一派严冬的景象。在黄河流域,小寒处于“二九”之末,随即进入“三九”。 “三九”前后,土壤深层的热量消耗殆尽,太阳补充的光、热入不敷出,于是在“三九”末、“四九”初进入全年最低温时期,故有“冷在三九”“小寒胜大寒”之说。小寒时节,东北北部地区平均气温在-3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可达-50℃以下;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北部地区及藏北高原平均气温在-20℃左右,河套地区以西平均气温在-10℃左右;秦岭、淮河一线平均气温在0℃左右,秦淮线以南已经没有季节性的冻土,冬作物也没有明显的越冬期;江南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5℃上下,虽然田野里仍是满眼绿色,充满生机,但经常有冷空气南下,对冬季作物造成一定危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群芳谱》云:“冬至后十五日,斗炳指癸,为小寒。十二月接近小春,故寒气犹小。”都是说寒气还不是最大的时候。小寒有三侯。“初候,雁北乡。”“乡,向,导之义。”《群芳谱》云:“乡者,乡道之义,雁避热而南,今则北飞,鸟禽得气之先故也。”古人认为,冬至阳气初升,而小寒则阳气渐长,鸟类能够感知到阴阳变化,故大雁开始北飞,当然并不是直接飞到黄河流域,而是从最南端向北飞。“二候,鹊始巢。”《群芳谱》云:“至后二阳已得来年之气,鹊遂为巢,知所向也。”喜鹊感知到阳气的到来,开始筑巢了。“三候,雉雊。”“雉,文明之禽,阳鸟也。雊,雌雄之同鸣也,感于阳而後有声。” “鸲”即鸣叫。野鸡也能够感知到阳气上升,于是开始在山林间鸣叫。
由于阴阳历的差异,小寒一般会出现在下一个阳历年度。阳历年的第一天称为“元旦”。实际上,中国古代即把新年第一天称作元旦,考古学家在发掘大汶口文化遗址时,发现一幅太阳从山颠升起,中间有云烟缭绕的图画,认为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旦”字写法。后来,在殷商的青铜器上,又出现了被简化的“旦”的象形字即上面是圆圆的太阳,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线,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既有开始之义,又有吉祥的意蕴。这个词汇最早出现于《 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说明元旦起源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汉代崔寔撰《四民月令》云:“正月之旦,是谓‘正日’。”南宋吴自牧所著《梦粱录》提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当然,由于早期各个朝代所使用的历法不一样,所以一年的首日即元旦也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一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但秦历的一月仍然从春季的第一个月算起,并不是从十月算起,又称为“颛顼历”。汉代开始沿用颛顼历,从汉武帝起,改为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称为“夏历”。宋代诗人张耒就写过题为《上元旦早起赠同游者》的诗。鲁迅的诗《二十二年元旦》写的就是1933年的元旦。
二十二年元旦
鲁迅
云封高岫护将军,霆击寒村灭下民。
到底不如租界好,打牌声里又新春。
清人富察敦崇所著《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元旦为大年初一。”民国学者蔡省吾撰《北京岁时记》也称之为“元旦”:“俗谓除夕为三十晚上,元旦为大年初一。”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决定采用公历,但用民国纪年,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新年”。1913年7曰,袁世凯改称“元旦”,而把原称作元旦的夏历1月1日叫做“春节”,并照例放假,从1914年开始执行,一直延续至今。“元旦”一词依旧,但所指的具体日期自此发生了改变。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阳历”,把岁首第一天称作“元旦”。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每年的1月1日为“新年”,并放假一日。这一规定一直延续至今。而在近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XX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中则称为“元旦”,可见,新年和元旦是通用的,大家都知道什么含义。上述办法同时规定春节放假三天。1970年,改称自汉武帝以来使用的“夏历”为“农历”,实际上是阴阳合历。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而言,不管叫什么名称,阴历新年的第一天永远是最正宗的“过年”,所有的祭祀、吃团圆饭等仪式性的活动都在这一天举行,元旦不过是放了一天假,大家可以休息休息而已。
古代没有冰箱,冬季储冰成为皇宫及达官贵人小寒、大寒期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也有人专门在冬季挖冰窖储冰,到第二年盛夏取出来卖的。《 诗经·七月》中便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入凌阴”的记载,意思是意思是说十二月凿取冰块,正月将冰块藏入冰窖。说明凿冰窖储以备暑期使用,早在周代就开始了。而且由于我们现在使用的阴历是汉太初历,为夏历演化而来,故在时间上比较一致,即12月天气最冷,可以凿冰,正月天气转暖,应该把凿好的冰放在窖中储藏。明清两代,尤其是清代,作为首都的北京就有很多冰窖。民国时期蔡省吾撰《北京岁时记》记载:“三九冰坚,各处修窖存冰,广尺许、长二尺许,谓之‘一方’。《诗》所谓‘纳于凌阴’者,即收冰入窖也。按旧俗传闻,临冻,各窖贿嘱昆明湖提闸放水,须一元宝五十二两,冰始能厚。”看来没有钱什么事情都办不了。到了清末民初,北京仍有三大冰窖,其中德胜门外的冰窖口是当时京城最大冰窖所在地。1965年,冰窖口改称冰窖口胡同。据记载,冰窖口胡同的冰厂到1950年代还在使用,每年的小寒、大寒之间,寒风刺骨,滴水成冰,冰厂工人们就开始到积水潭或太平湖取冰,用专用工具将已冻得非常厚实的冰面切割成一米见方的冰块,用溜槽将冰块提到岸边运至冰厂,再用溜槽将冰块放至储冰坑中码放好,每块冰之间都铺有稻草相隔,随后再用保温物品如棉被、稻草等将全部冰块厚厚盖好,以防融化。待盛夏到来,便将储冰取出供应市场或特殊机构。相同的取冰、储冰方式,在京城其他地方也很多。中国在1950年代开始生产冰箱,有数百年历史的冰窖口胡同冰厂被遗弃。遗留下来的储冰大坑在1958年前后被西城区团委动员全区青年义务劳动改造成为现在的青年湖公园。
如果不是闰年,小寒节气常与腊月初八相遇,古称“腊日”,又称“戌日”。《岁时广记》记载:“许慎《说文》曰:‘冬至后三戌为腊。广雅曰:‘夏曰嘉平,商曰清祀,周曰大蜡,秦初曰腊,已而为嘉平。’祭部云:‘汉改为腊。腊者猎也,因取兽以祭也。’”该书还记载了秦代初腊和改腊、汉代建腊祠社、晋代腊祠作乐、魏代时祭、隋代定周制、唐代亦用周制等,说明历代都以腊八为节。举行腊祭的本意在于祈求神灵和祖先保佑,渴望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个习俗久已失传,但在南方一些地方仍然能够看到这个习俗的痕迹。如广东百姓在腊八这一天,一般会早早起床,将前一天泡好的糯米、香米等食材按比例混合在一起放在笼屉里蒸,然后把炒好的腊肠、腊肉、花生米、葱白等拌在饭里,一家人围坐桌前吃腊肉饭。有的地方也用这种米饭祭祀祖先。南京一带用香肠、板鸭等切碎后和蒸熟的糯米饭拌在一起,与广东的腊肉饭比较接近。北方则称为“菜饭”,即把吃的各种菜拌在饭里一起吃,也别有一番风味。
北方民间盛行这天喝腊八粥的习俗。腊月初八喝腊八粥来源何时已不可考,一说来自印度,佛祖释迦牟尼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后人为了纪念,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听起来更像中国的信众编的故事(罪过,罪过,阿弥托佛)。二是在河南一带流传的纪念抗金英雄岳飞的故事。据说当年岳飞被皇帝十二道金牌追回,沿途百姓纷纷献食,因正值腊月初八,天气寒冷,百姓们于是把各自的食物倒在一口大锅里加热供将士食用。岳飞到京城后遇害,河南百姓以后每逢腊月初八便喝杂粮粥以寄托哀思。南宋学者吴自牧著《梦粱录》记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亦设红糟,以麸乳诸果笋芋为之,供僧,或馈送檀施、贵宅等家。”作者成书在岳飞死后100多年,且同属一个朝代,并没有提及上述典故,想来当属后人附会。《北京岁时记》记载:“按传闻,清初入关,值腊日粮竭,乃取杂诸果并之为糜,分军食之以入关,遂传为故事。”说明可能有多种传闻。流传至今,各地依口味不同而添加不同的食材,并不一定正好八种。北方地区一般用大米、糯米、小米、红豆、黄豆、芸豆、花生、红枣、桂圆等原料用慢火熬制而成。南方则一般加入莲子、菱角肉等食材。据《亳州市志》记载,亳州一带的腊八粥旧时用毛栗、花生仁、红枣、百合、山楂、莲子、糯米、红白糖等熬制,而现在多用小米、豆腐、粉条、花生仁、芝麻仁、海带、姜、葱等熬制,并且改甜为咸,改早餐为午餐。《燕京岁时记》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十分讲究,体现了京城的贵族气,实际上也应该是达官贵人的食物,一般老百姓肯定吃不起。有的地方吃腊八饭,也是一种杂米饭,上面多以蜜饯、大枣等点缀。《北京岁时记》记载:“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天明粥熟,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北方很多地区也叫“八宝饭”,除了腊八,家中有婚嫁喜事的时候也可以吃。腊八粥和腊八饭都是古代蜡祭习俗的遗存。据《祀记·郊特牲》记载:“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即为腊祭。腊八粥(饭)以多种食物混合在一块,是合聚万物、调和千灵之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为贵”的特点,也是体现在食物中的中庸之道。腊月初八,各大寺庙都举行腊八诵经法会,并向信众施舍腊八粥,也有传说腊八粥本来是寺庙中供奉菩萨之物——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信众喝了,感觉很好,后来这种熬粥的方法便在民间流行。《北京岁时记》记载:“雍和宫每岁以大铜锅熬粥,其下十二石杂米豆,小车三十车水。下米须家梯,炉坑大若一间屋,余粥遍舍邻里,寒家多往之。昔时供粥亦派大臣监视。”《燕京岁时记》也记载:“雍和宫喇嘛于初八夜内熬粥供佛,特派大臣监视,以昭诚敬。其粥锅之大,可容数石米。”这么大的锅,一般人很难见到。注重给穷人家舍粥,也说明了佛家慈悲。如今,北京雍和宫每逢腊八,人山人海,一粥难求。有人为了能够喝上“头粥”,半夜就在门口排队。信众们相信,喝了寺庙的腊八粥,就能够得到菩萨未来一年的保佑。实际上,腊八粥集多种食材之精华,营养丰富,香甜可口,和血养胃,正是冬令之佳品。小寒节气到来,正值一年之中的最后一月,又值严寒,五脏六腑中的气血会有所偏衰,此时以液体之杂米粥进补,会及时补充气血津液,增强机体抵御严寒的能力,使来年少生疾病。谚语云:“腊八腊八,冻掉下巴”,在寒冷的腊八,喝上一碗热腾腾的的腊八粥,可以使人强身健体,抵御严寒。可见,腊八粥体现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和美食文化的有机结合,实为养生佳品。除了腊八粥,北方人还自制腊八蒜。《北京岁时记》记载:“腊八蒜,亦名腊八醋。腊日多以小坛甑贮,剥蒜浸其中,封固;正月初间,取食之。蒜皆绿,味稍酸,颇佳;醋则味辣矣。”至今做腊八蒜仍然是北方人的习俗。《春明岁时记》记载:“以蒜瓣投醋中,密封之,俟除夕启食,其蒜青翠可爱,醋味甚美,谓之腊八蒜。”除了腊八蒜,北方人还腌制白菜以过冬。《春明岁时记》记载:“大白菜者,乃盐腌白菜也。凡送粥之家,必以此为副。菜之美恶,可卜其家之盛衰。”《北京岁时记》也记载了类似的习俗:“大白菜即菘也,盐腌之名也。凡送粥之家,必以此为副菜之美恶,卜其家盛衰也。”可能这就是“看人下菜碟”吧。连佛家都如此,可见世风。
中医学认为,寒为冬季的主气,寒为阴邪,易伤害人体中的阳气,故应以补阳补血为主。也有人强调要阴阳同补,如食虾肉就能起到这样的效果。虾肉补而不燥,滋而不腻,百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一盘虾仁炒百合,阴阳同补,养气安神,口感清香,是小寒时节绝佳的进补食材。冬季干燥,羹汤类食物对应润燥很有好处。鲜百合鸡蛋羹适当加一点蔬菜,可以滋阴润燥、补气养血,并且可以治疗贫血;枸杞海参汤可以补肝肾、益筋髓、壮筋骨;当归生姜羊肉汤可以缓解神疲乏力,对应久坐办公室的亚健康很有疗效;远志枣仁粥,有补益肝肾、养血安神的功效;羊肾红参粥适用于虚弱五力、腰膝酸软、畏寒怕冷等症;山药羊肉汤,可以补脾益肾、温中暖下;丝瓜西红柿粥具有清热化痰、生津除烦之功效。
“三九”天气,气温极低,人体的各个器官会发生保护性收缩,肌肉、肌腱、韧带的弹力和伸展力都会有所降低,关节的柔韧性也会下降。这种状态下锻炼身体,如果要做比较剧烈的运动,要做好准备活动,使身体的各个部位充分进入兴奋状态。中老年人宜以快步走和慢跑为主,在运动之前也要先慢走,走到全身稍微发热后再快走甚至慢跑。身体较好的中老年朋友可以选择健身步,即大步走,每分钟60-70步,每天坚持1小时以上,可以起到良好的健身效果。俗话说:“冬炼三九”“腊月天冻死懒汉”,越是寒冷,越要注意锻炼身体,增强御寒能力。
小寒时节,北方地区大田作物的农事活动基本停止,果树要注意通过剪枝以保温,东北、西北地区还要在靠北的果树枝干上绑麦草保温,否则有可能在寒潮袭来时冻死。大雪过后,应及早摇落果树枝条上的积雪,避免因大风造成枝干断裂。蔬菜大棚要增加日照时间,平时尽量多照阳光,即使有雨雪低温天气,棚外草帘等覆盖物也要经常揭开,以免影响植株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营养缺乏。南方地区要注意给小麦油菜等作物追施冬肥,同时预防来自北方的寒流产生农作物冻害,浇好冻水、施足冬肥、培土壅根,也可以采用人工覆盖法防御农林作物冻害。湖南、湖北一带的高山茶园,尤其是山坡阴面,易受寒风侵袭,要以稻草、杂草或塑料薄膜覆盖篷面,防止寒潮来时冻伤,影响来年产量。
小寒节气,诗人们深居浅出,但手和脑并没有闲着。元稹不仅写了小寒节气,连三侯都写清楚了。
咏廿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
元稹(唐)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聚茅。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宋代的喻陟真是才子,写了长长的《蜡梅香》,怕别人记不住,于是归纳成为两句:“风吹腊梅香,小寒日初长。”还真是好记了。
蜡梅香
喻陟(宋)
晓日初长,正锦里轻阴,小寒天气。
未报春消息,早瘦梅先发,浅苞纤蕊。
搵玉匀香,天赋与,风流标致。
问陇头人,音容万里。待凭谁寄。
一样晓妆新,倚朱楼凝盼,素英如坠。
映月临风处,度几声羌管,愁生乡思。
电转光阴,须信道、飘零容易。
且频欢赏,柔芳正好,满簪同醉。
好诗还真不少。
清远舟中寄耘老
苏轼(宋)
小寒初渡梅花岭,万壑千岩背人境。
清远聊为泛宅行,一梦分明堕乡井。
觉来满眼是湖山,鸭绿波摇凤凰影。
海陵居士无云梯,岁晚结庐颍水湄。
山腰自悬苍玉佩,野马不受黄金羁。
门前车盖猎猎走,笑倚清流数鬓丝。
汀洲相见春风起,白蘋吹花散烟水。
万里飘蓬未得归,目断沧浪泪如洗。
北雁南来遗素书,苦言大浸没我庐。
清斋十日不然鼎,曲突往往巢龟鱼。
今年玉粒贱如水,青铜欲买囊已虚。
人生百年如寄尔,七十朱颜能有几。
有子休论贤与愚,倪生枉却带经锄。
天南看取东坡叟,可是平生废读书。
送曹子方福建路运判兼简运使张仲谋
黄庭坚(宋)
曹侯黄须便弓马,从军赋诗横槊间。
阿瞒文武如兕虎,远孙风气犹斑斑。
昨解弓刀丞太仆,坐看收驹十二闲。
远方不异辇毂下,诏遣中使哀恫鳏。
吾闻斯民病盐策,天有雨露东南乾。
谢君论河秉禹贡,诘难蠭起安如山。
老郎不作患失计,凛然宜著侍臣冠。
愿公不落谢君後,江湖以南尚少宽。
百城阅人如阅马,泛驾亦要知才难。
盐车之下有绝足,败群勿纵为民残。
官焙荐璧天解颜,瀹汤试春聊加餐。
子鱼通印蚝破山,不但蕉黄荔子丹。
道逢使者汉郎官,清溪弭节问平安。
天子命我参卿事,奋然相对亦可欢。
回波一醉嘲栲栳,山驿官梅破小寒。
驻舆遣人寻访后山陈德方家
黄庭坚(宋)
江雨蒙蒙作小寒,雪飘五老发毛斑。
城中咫尺云横栈,独立前山望後山。
寒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次韵张守垂虹小驻
陈造(宋)
聞道垂虹舒遠目,江波浩荡江天晴。
江城竹馬待已久,未妨小寒鸥鹭盟。
郡民憔嗟岁不熟,丈夫慨慷在行。
盛時陳力要接淅,庶莫常谭嗤老生。
送季平道中四绝
郑刚中(宋)
霜风落叶小寒天,去客依依马不鞭。
我最平生苦离别,可能相送不悽然。
望梅
(无名氏)
小寒时节,正同云暮惨,劲风朝烈。
信早梅、偏占阳和,
向日暖临溪,一枝先发。
时有香来,望明艳、瑶枝非雪。
想玲珑嫩蕊,绰约横斜,
旖旎清绝。仙姿更谁并列。
有幽香映水,疏影笼月。
且大家、留倚阑干,
对绿醑飞觥,锦笺吟阅。
桃李繁华,奈比此、芬芳俱别。
等和羹大用,休把翠条谩折。
醉蓬莱
(无名氏)
看梅腮妆腊,柳眼缄春,小寒交候。
蓂荚双开,庆生贤毓秀。
早著蜚声,荣登鹗表,正是当年少。
大器能藏,待当富贵,功名还就。
暂试鸾栖,需期瓜约,未试经伦手。
料想黄扉须有分,看玺书飞到。
州县无劳,沙堤已筑,跃马长安道。
岁岁今朝,斑斓品戏,举觞称寿。
望月婆罗门 元夕
王寂(元)
小寒料峭,一番春意换年芳。
蛾儿雪柳风光。
开尽星桥铁锁,平地泻银潢。
记当时行乐,年少如狂。
宦游异乡。对节物、只堪伤。
冷落谯楼水淡月,燕寝馀香。
快呼伯雅,要洗我、穷愁九曲肠。
休更问、勋业行藏。
小寒节气,谚语也不少。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
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
小寒不寒,清明泥潭。
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
小寒大寒,滴水成冰。
小寒不寒寒大寒。
小寒天气热,大寒冷莫说。
小寒不寒,清明泥潭。
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
小寒暖,立春雪。
小寒寒,惊蛰暖。
小寒蒙蒙雨,雨水还冻秧。
小寒雨蒙蒙,雨水惊蛰冻死秧。
小寒无雨,小暑必旱。
小寒大寒,冻成一团。
小寒大寒,准备过年。
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腊七腊八,出门冻煞。
腊七腊八,冻死旱鸭。
腊七腊八,冻裂脚丫。
三九、四九,冰上走。
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
三九、四九不下雪,五九、六九旱还接。
腊月三场白,来年收小麦。
腊月三场白,家家都有麦。
腊月三白,适宜麦菜。
腊月大雪半尺厚,麦子还嫌被不够。
九里雪水化一丈,打得麦子无处放。
九里的雪,硬似铁。
腊月三场雾,河底踏成路。
三九不封河,来年雹子多。
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
小寒节,十五天,七八天处三九天。
天寒人不寒,改变冬闲旧习惯。
一早一晚勤动手,管它地冻九尺九。
不怕家里少,就怕不去找。
草木灰,单积攒,上地壮棵又增产。
干灰喂,增一倍。
腊月栽桑桑不知。
麦苗被啃,产量受损。
避免畜啃青,认真订奖惩。
牛喂三九,马喂三伏。
薯菜窖,牲口棚,堵封严密来防冻。
数九寒天鸡下蛋,鸡舍保温是关键。
小寒鱼塘冰封严。
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北风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