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天是芒种

2021-06-05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每年太阳历6月5-7日,太阳到达黄经75°时即为芒种节气。2021年芒种的交节时间为6月5日18:51:57,农历:四月廿五。在这个节气里,黄河流域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季节到来;水稻、玉米等夏播作物也在这个季节播种。因而,这是一年中农人最繁忙季节,故又称“芒种”,亦为“忙种”。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就是指这个时节的忙收忙种。所谓“三夏”大忙季节就是指这个季节。农人们既要忙于夏收、夏种,还要忙于春播作物的田间管理。华北地区农谚云:“麦黄农忙,秀女出房。”说的是在这个节气里,即使妇女也要下地参与抢种抢收,帮助度过“农忙”。因为一旦延误了时日,一季作物就有可能颗粒无收。这是一年中农人最辛苦的时节。此时,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可达平均35度以上。农忙加高温,即使不亲自参加劳作,到田间地头看一看这样辛勤忙碌的景象,也能够加深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意蕴的理解。近年来,由于机械化的普及,收、播的时间大大缩短,华北平原过去需要1个多月时间的夏收、夏种,现在大约1个星期就可以完成,农人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了,这是科技进步的作用。但需要关注的收、种等环节并没有减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芒种,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稼”字原意作物的籽实,引申为田间劳动。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芒的作物收获和播种的季节。

“初候,螳螂生。”螳螂,又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肉食性昆虫。广布世界各地,中国已知约50余种,有中华大刀螳螂、狭翅大刀螳螂、广斧螳、棕静螳、薄翅螳螂、绿静螳等,遍布大江南北,故《集解》以此虫为芒种季节到来的标志。螳螂生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交配后,雌性螳螂往往吃掉雄性以保持能量。每年7月产卵,由特殊的卵鞘保护越冬,第二年6月初开始孵化,故曰“初候,螳螂生”。由于各地温度、湿度等差异,螳螂的孵化过程可以一直延续到7月上旬。螳螂是肉食性昆虫,可捕食40余种害虫,如蝇、蚊、蝗、蛾蝶类及其幼虫和裸露的蛹、蟋蟀等小型昆虫,蝉、飞蝗、螽斯等大型昆虫,因而是益虫,是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现在城市化对农产品的反季节需求量大,各地温室水果、蔬菜大增,在许多地方已成为一道景观。但温室内容易滋生各类害虫,大量施用农药不仅会造成果蔬农药残留超标,还会影响环境和人畜健康,一些农人便砍下附着有螳螂卵鞘的树枝冷藏至需要灭虫前放在温室内,待螳螂孵化后即可灭虫。《群芳谱》云:“螳螂饮风食露,感一阴之气而生,能捕蝉,深秋生子于林木,一壳百子,至此破壳而出,药中谓之螵蛸,生于桑者佳。”说螳螂感知到阴气的到来破壳而出,其壳可以入药,并一产于桑树枝条上的为佳。

“二侯,鵙始鸣。”鵙,音局,伯劳鸟,背灰褐色,尾长,上嘴钩曲,捕食鱼虫小鸟等,是许多害虫的天敌,因而是一种益鸟。《诗经·豳风·七月》有“七月鸣鵙”之句。这种鸟的分布也很广泛,尤其在北方黄河流域,可能是《集解》作为芒种季节标志的重要原因。

“三候,反舌无声。”反舌鸟是鸫的别称,体型略大,雄鸟全黑色,嘴橘黄,眼圈略浅,脚黑;雌鸟上体黑褐,下体深褐,嘴暗绿黄色至黑色。此鸟的特点是能够学习其他鸟叫,故称“反舌鸟”。芒种季节的到来,阴气开始上升,反舌鸟概因阳气而学舌,感受到了阴气后即停止了鸣叫。

从三侯看,螳螂在上年产的卵因感受到了阴气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也感阴而鸣,善于学舌的鸫则感阴而止鸣,动物世界真是很有意思。《集解》特别以这三种动物为特征,说明芒种节气的阴气开始上升了。这一时节,江南地区的梅雨季节开始了,细雨无声,连日不停,让人无可奈何,但也滋润万物,对水稻等喜水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当然,如果雨水过多,则需要注意防涝。黄淮海地区也开始进入雨季,但此时正值麦收,如遇连阴雨,则不利于小麦的收割,并可能导致小麦霉变发芽,影响品质。如在过去,农人对此毫无办法,只能干等着老天放晴,而现在烘干设备则可以发挥作用,可见技术的有效性。近年来,国家的农机购置补贴已经向农民及新型经营主体购买烘干设备倾斜,不仅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也有利于农民增收,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善举。

芒种节气,夏季到来,百花不再开放,大地一片墨绿。古人在这天有送花神的习俗。《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写到:“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头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摇,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的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花落花开,本来是自然中事,然而林黛玉却想不开,扛起锄头去葬花,还呜呜咽咽的唱起了堪称千古绝唱的《葬花吟》。我不懂《红楼梦》,但一直认为这首诗是《红楼梦》的点睛之笔,是理解这部巨著的钥匙。


葬花吟

曹雪芹(清)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原著中《葬花吟》太长,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先生将其压缩并配曲,据说耗时一年零九个月。此曲哀婉动人,绕梁三日,听者无不动容,是名副其实的《红楼梦》代表曲目。如果你对这部巨著理解的不透,那么听一听这首曲子吧。

芒种大忙,农人们是不可能参与类似“送花神”这种活动的,曲高和寡,逐渐退出习俗之列,已属必然。但在一些地方,农人们劳作之余,也会举办一些活动调节一下,权作休息。如安徽一带有农人在芒种或者前后由于阴雨而无法下田的日子,用新麦磨的面粉做成发糕,并捏成六畜、蔬菜等形状,以示对芒种节气的庆祝,也是对未来风调雨顺的期许。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一般在芒种节气内。“五”“午”相通,“五”又为阳数,故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端午、重五、夏节。端午节的来历,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说法就是纪念屈原。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江中蛟龙所困,人们便用树叶包着煮熟了的糯米投入江中供蛟龙食用,以便打捞屈大夫的尸体。一说人们投粽是为了江中鱼类食用粽子后便不再伤害屈原的尸体。总之是为了保护屈原。屈原投江后,人们争相乘船到江上打捞,是为今日赛龙舟的起源。《燕京岁时记》岁端午吃粽子的解释为:“按,《续齐谐记》:屈原以五月初五日投汨罗江,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不为蛟龙所窃。是即粽子之原起也。”端午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之一。2007年11月9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新的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调整方案,从2008年起取消五一黄金周,并将清明、端午、中秋规定为法定假日。

端午节到来,漫山遍野的野艾草成熟了,夏日蚊虫肆虐,人们往往点燃艾草以驱虫,故端午节亦称“艾节”。也有的地方在门上挂石榴、大蒜等物,也能够起到驱虫祛病的功效。一些地区用碎布缝制成香包,内装艾草、白芷、川穹等草药,佩戴在小孩子的胸前,香气扑鼻,还能够起到祛病驱虫的作用。据《燕京岁时记》记载:“京师谓端阳为五月节,初五日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每届端阳以前,府第朱门皆以粽子相馈贻,并副以樱桃、桑葚、荸荠、桃、杏及五毒饼、玫瑰饼等物。”《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可能是荆楚大地进入农历五月后,会出现40度以上的高温天气,加上空气中湿度大,人的舒适感较差,极易得病,故称“恶月”。“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荆楚人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形,悬于门上,以禳毒气。”“是日,竞渡。”“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可见,荆楚大地的人们,在端午节日期间,除了竞赛龙舟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先人外,其他的活动均与驱除“恶月”之“恶”有关,如洗药浴、悬艾草、系丝线等。实际上,五月之“恶”,在汉代就有类似的说法。汉代崔寔著《四月民令》记载:“五月,芒种节后,阳气始亏,阴慝将萌;煖气始盛,虫蠹并兴。”慝,也是邪恶的意思。宋代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粽子、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请。”可见,宋代的都城果然不凡,连端午节过的都有《清明上河图》显现的那种繁华和大气。但很多物品,如艾花、菖蒲、紫苏等,都和驱除五月之“恶”相关。

有些地方在孩童挂的香包里装上雄黄粉,其作用也是驱除五月之“恶”。雄黄,又称作石黄、黄金石、鸡冠石,是一种含硫和砷的矿石,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湖北、甘肃、云南、四川、安徽、陕西、广西等地。雄黄是一种中药材,功能主治燥湿,具有祛风解毒、杀虫的功效,古人认为雄黄可以驱杀蛇、蝎等毒虫。因此,在很多地方,端午节喝雄黄酒也是延传至今的习俗。《燕京岁时记》载:“每至端阳,自初一起,取雄黄合酒晒之,用涂小儿额及鼻耳间,以避毒物。”《白蛇传》里,许仙受了法海的蛊惑,在端午节那天让白娘子喝雄黄酒,使白娘子现了原形,后面一系列凄美的故事就此展开了。如果没有那碗雄黄酒,许白二人(妖)可能会平平安安的过日子,直到终老。看来法海真的多事。鲁迅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按照这个逻辑,也可能先生特别羡慕许白的人妖相恋?

粽子是端午节日的传统食品,也是中华民族最有文化内涵的食品。有意思的是,粽子还是最具普适性的食品,大多数民族在端午这一天都要吃粽子。前面提到的几本《岁时记》都有端午吃粽子的记载。但南方北方粽子的馅料略有差别,北方一般包小枣、栗子、豆沙等,如北京枣棕最为有名;南方则有鲜肉、八宝、火腿、蛋黄、豆沙等多种馅料,而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南北方口味的差异在粽子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我的一位师兄从浙江到北京来求学,端午节期间看到食堂卖的粽子要沾糖吃,大为惊奇。那时的粽子馅单调的很,人大的食堂包的粽子就是硬硬的糯米中间夹一颗小枣,如果不沾糖还真的没法吃。我也是到北京后才发现南方粽子里面可以包鲜肉、蛋黄、火腿的,心想南方人真是奇怪,好好的肉不炖着吃包在粽子里面干什么?当然随着改革开放,人员流动大,南北方口味的差异逐渐缩小了。

一些地区还有在端午期间挂钟馗像的习俗。钟馗,民间传说中的捉鬼大师,唐初钟南山人氏,铁面虬髯,相貌奇异,因而被皇帝褫夺状元之位,抗辩无果,大怒之下撞大殿之柱而死。上天惜其才,让他成为专事捉鬼的天师。大约在唐玄宗之后,钟馗捉鬼的故事就开始流传,民间也开始在大门上挂钟馗的画像,也有的春节期间挂在门上作为门神的。既然能捉鬼,世间的有毒之物自然不在话下,于是在端午期间很多地方也在大门上挂钟天师的画像,意为驱疾祛疫、驱毒辟邪、保护平安。

端午节的习俗在各地有一定差异,但共同点都是驱邪保平安。为此,我组织我的学生把自己家乡端午节的习俗整理下来,现摘录如下。

张琛:我的家乡在安徽蚌埠。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流传比较广泛的说法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此外,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驱毒避疫的日子。这个习俗也起源春秋之前。在我的老家,端午节孩子要穿“老虎头”鞋,也有用丝线编小网兜盛咸鸭蛋,佩戴胸前。另外,皖北在古代曾为楚地,蚌埠历史上竞龙舟风气颇盛。

魏广成:我的老家在山东潍坊。“菰叶层层缠角黍,五毒驱除,酒和雄黄煮。系腕彩丝长命缕,侵晨插艾当门户”,这是清代老潍县人梁文灿《潍阳十二月鼓子词》中描述潍坊端午习俗的诗句。百余年过去,潍坊人的端午依然沿袭着古老的习俗,插艾蒿、吃粽子、涂雄黄酒、戴香包除秽祈福,用大锅大灶煮着热气腾腾的粽子,传承着端午的味道。端午节还是我们家一个特殊的节日,是我父亲的生日,因此在我们家必须早上要吃粽子、中午要吃煮鸡蛋、晚上要吃水饺。这些年来,经常没有在家给父亲过生日,父亲也经常笑着讲道“天下人都在给自己过生日”。

文鑫:我的家乡在四川广安,说起端午节还是儿时的氛围最为浓烈。每家每户基本上都有自种的箬竹、菖蒲和艾蒿,家里提前几天便开始齐上阵用箬竹叶包粽子,一般都是白陷,有时会加一点腊肉。端午当天家家户户挂上菖蒲,小孩额上点雄黄酒,四川有句民谚叫“端午门挂菖蒲草,熬锅艾叶热水澡”。石柱县还有一种叫“出端午佬”的习俗,四个人用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地游行,也是一大特色。

贵媛媛:在端午节,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习俗。在威海,端午节吃粽子是必不可少的习俗,威海人喜欢用糯米加红枣或者黄米加红枣,制作成三角形的粽子,粽子大多数都是甜口味的。许多威海人还喜欢自己制作粽子,经济实惠而且很有成就感。除此之外,威海人还有在端午节当天在家门上挂上艾嵩和桃枝的习俗,不仅仅挂上桃枝,也会用布制作一只猴子,挂在门上。在威海乳山还会悬挂用线制作的扫帚,颜色比较鲜艳,个头也比较迷你。同时,威海人在端午当天还流行用艾草来煮鸡蛋,也有戴五彩绳的习俗。

何欣玮:“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节也被古人称作“卫生月”,可以说端午节也是一年中不可多得的“养生月”。所以,一些市民会在端午前后洒扫庭院,挂艾草、饮雄黄酒,驱“五毒”,享健康。端午当天,在太阳出来之前,我们早早地就会在大门口悬挂艾草,并把一些新鲜的艾叶放进锅里煮鸡蛋。鸡蛋熟时,蛋皮会变成微绿色,带着微微的艾香,出锅就可以跟粽子一起吃了,阵阵艾香扑来,让人有居家的安心与妥帖。从小长辈就告诉我,端午挂艾是为了辟邪。

自古以来,歌颂芒种节气的诗也不少。其中白居易的《观刈麦》道尽了农人割麦子的艰辛。作为一个小吏(时任陕西省周至县县尉),无需到田间劳作,年薪300石,年终尚有余粮,而终日辛勤劳作的农人却因为税费负担重而食不果腹。真是惭愧啊。尤其是“五月人倍忙”一句,说明在“三夏”大忙季节,农人们的忙碌千年不变。有了这样的感悟,白居易不愧为“诗仙”的称号了(唐时宣宗就称其为“诗仙”,而李白的“诗仙”是后人“封”的)。


观刈麦

白居易(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梅雨五绝

范成大(宋)
乙酉甲申雷雨惊,乘除却贺芒种晴。
插秧先插蚤籼稻,少忍数旬蒸米成。

时雨

陆游(宋)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
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
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
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
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
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

 

芒种後经旬无日不雨偶得长句

陆游(宋)

芒种初过雨及时,纱厨睡起角巾欹。

痴云不散常遮塔,野水无声自入池。
绿树晚凉鸠语闹,画梁昼寂燕归迟。

闲身自喜浑无事,衣覆熏笼独诵诗。


有关芒种的谚语也很多。

芒种忙,麦上场。

夏季农活繁,做好收、种、管。

大旱小旱,不过五月十三。

五月十三,不雨直干。

吃了端午粽,寒衣不可送。

芒种芒种,连收带种。

机、畜、人,齐上阵,割运打轧快入囤。

推车不用教,全靠屁股摇。

两腿拉得宽,屁股摆得欢。

平路怕后沉,上坡怕前沉,下坡载重难驾稳。

小麦选种在田间,弄到场里就要掺。

选种忙几天,增产一年甜。

若要种子选得好,秆粗、穗大、籽粒饱。

秆黑粉,不抽穗;散黑穗,不长粒;腥黑穗,粒腥味。

麦收有三怕:雹砸、雨淋、大风刮。

麦在地里不要笑,收到囤里才牢靠。

麦熟一晌,虎口夺粮。

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

麦收九十九,不收一百一。

麦熟九成动手割,莫等熟透颗粒落。

黄熟收,干熟丢。

麦收要紧,秋收要稳。

紧收麦子慢收秋。

麦子夹生割,谷子要熟妥。

麦子争青打满仓,谷子争青少打粮。

生割麦子出好面,生砍高粱煮好饭。

杏子黄,麦上场。

枣花开,割小麦。

麦到芒种谷到秋,豆子寒露用镰钩,骑着霜降收芋头。

芒种前后麦上场,男女老少昼夜忙。

三麦不如一秋长,三秋不如一麦忙。

麦收有五忙:割、拉、打、晒、藏。

麦子入场昼夜忙,快打、快扬、快入仓。

麦松一场空,秋稳籽粒丰。

麦收时节停一停,风吹雨打一场空。

快割快打,麦粒不撒。

麦收无大小,一人一镰刀。

麦入仓,谷入囤,豆子入库才放心。

芒种三日打麦场。

忙不忙,先打场。

湿麦进仓,烂个净光。

麦不让场,豆不让墒。

豆不让宿,麦不让晌。

割麦种豆不用犁,有雨抓紧耩地皮。

麦播一月,豆种一时。

麦子割倒还未运,遇雨种豆不用问。

麦茬无早豆。

豆不隔宿。

晚种一宿,秸矮二指。

晚种一天,秸矮粒扁。

豆子播上大雨下,不管黑白快套耙。

豆子就怕急雨拍,抓紧划搂莫懈怠。

芒种黍子夏至麻。

春谷宜晚,夏谷宜早。

芒种谷,赛过虎。

芒种不种高山谷,过了芒种谷不熟。

播夏谷,抢时间,不用耕,不用翻。

耕耕不如耪耪,耪耪不如快耩上。

能种当时,不种二犁。

耩地深又暄,就怕大雨灌。

麦前没串,麦后紧赶(玉米)。

学院官方微信

党委邮箱:nongfadw@ruc.edu.cn

院办:010-62511061

团委:010-62511062

教务:010-82509135

同等学力/在职培训:010-62517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