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天是立春
2024-02-04立春,又叫“打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每年阳历2月3至5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2024年交节时间为立春2月4日16:26:53,癸卯年腊月廿五。“立”即开始,立春表示着孟春的开始。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也有人认为属相(生肖)以立春日作为起始点,但一般是从农历年的年初(大年初一)到年末(除夕)。从立春到立夏这段期间,称为春季。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因此,立春节气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并不具有气候学意义。
立春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俗语云:“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到来,万物复苏,鸟语花香,耕耘播种的季节到来了,在农耕时代,一年的希望也开始了。这也是中国自周代以来就在立春节气举行迎春活动的原因,至今大约有三千年的历史。《礼记·月令》云:“先立春三日,大史谒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齐。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自秦代,人们就把立春作为春天的开始。“春打六九头”(一些特殊的年份,由于闰年等原因,也可能在“五九”期间立春。如2021年、2023年),“五九六九河中见水流”。立春节气到来,气温开始回升,河中的冰开始融化,气温、日照、降雨都处于一年之中的转折点。春天来了,寒冬终于过去了。
《岁时广记》卷一“春”开篇就摘录了多个典籍对春的理解:“《孔子家语》曰‘春者,四时之首。’《尚书大传》曰:‘春,出也,万物之所出也。’《礼记·乡饮酒》曰:‘东方曰春。春之为言蠢也。’《淮南子》曰:‘春为规。规者,所以圆万物也。规度不失,生气乃理。’《前汉·律历志》曰:‘少阳者,东方。东,动也,阳气动物,于时为春。春,蠢也,物蠢生,乃动运。木曲直,仁者生。生者圆,故为规也。’《月令》曰:‘春三月,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因角,其数八,其味酸,其臭羶,其祀户,祭先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当然,立春不一定都在正月,下文会予以详解。但无论在腊月还是在正月,都寓意着春天的到来,草木开始萌发,“气始至”。中国古代有“四立”之说,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都与农时相对应,四季之立的农业含义即“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当然,这主要指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国地域辽阔,从南至北差异很大,但相对于二十四节气都有一个或早或晚的对应关系。《群芳谱》云:“正月节。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节气到来,气温、日照、降雨等都开始上升、增多,是春天的前奏。和所有节气一样,立春是一个时间点,也是一个时间段。“点”即立春这一时刻,即立春节气交节时间,如2024年的立春交节时刻为2月4日 16:26:53;“段”指立春到雨水之间的十五天。中国古代把这十五天分为三候:“初候,东风解冻。”“冻结于冬,遇春风而解散。”说的是立春开始的五天,东风送暖,气温上升,大地开始解冻。“不曰春,而曰东者,《吕氏春秋》曰:东方属木,木,火母也。然气温,故解冻。”立春过后,东风开始多了起来,故气温上升,天气回暖。东方属木,日出东方,代表温暖。“二候,蛰虫始振。”“蛰藏也,振动也,密藏之虫因气至而皆苏动之矣。”藏在地下的虫子因阳气到来而苏醒、萌动。“动而未出,至二月乃大惊而走也。”仅仅苏醒后伸伸懒腰,要到惊蛰节气才能爬出来。《群芳谱》云:“感三阳之气而动也”。冬至为一阳,大寒为二阳,立春则三阳至,阳气开始充足,故蛰虫能够明显感知。“三候,鱼陟负冰。”“鱼当盛寒伏水底,而遂暖至正月,阳气至则上游而近冰,故曰负。”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在寒冷的时候付在水底,正月开始阳气充沛、气温回升,开始到水面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漂浮着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背着一般。
立春后气温回升,越冬作物如小麦、油菜等开始复苏,小麦准备拔节,油菜开始抽薹,都需要水分和肥料,适当浇水和施肥是必要的。此时,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立春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隆冬气候慢慢结束。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北方地区经常会出现大风降温天气。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只有经过冷和暖的多次搏斗与反复,春天才会真的到来。《诗经·小雅》云:“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春天缓缓走来,草木茂盛,百鸟齐鸣,嫩绿的白蒿大片大片地生长,在这样美妙的季节,外出游春应该是深藏了一个冬天人们的共同心愿,俗称出探春、踏春。《论语·先进第十一》中描绘了孔子和几个学生对话的情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伺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曾点)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意思是,孔子问几个学生的志向,其中曾点说:在暮春的时候,换上春装,和五六个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小孩子,去沂河里游游泳,到舞雩台上吹着春风,然后和大家一路唱着歌走回家。孔子感叹说:我赞同曾点的主张啊。可见,圣人也渴望着在春天里无拘无束的游玩。据《酉阳杂俎》记载,唐中宗在立春那一天召集侍臣到望春宫和他一起迎春,并且每人赏赐了一枝彩花树。
苏轼的《减字木兰花》描绘了海南岛春日的迷人景象。这首词也是我最喜欢的描写春天的诗词。那么多春字,让人感觉到春天的气息跃然纸上,扑面而来。有意思的是“染得桃红似肉红”,苏先生大概好久没吃肉了吧。
减字木兰花 已卯儋耳春词
苏轼(宋)
春牛春仗,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乞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阳春白日风花香”。在晋人眼中,春天的风都是香的。杜甫的诗《绝句二首》(其一)描绘了成都平原春天的景象,那里的风也是香的。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唐)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立春的习俗非常丰富。主要有迎春、祭祖、咬春等。《淮南子·时则训》云:“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岁于东郊。修除祠位,币铸鬼神,牺牲用牡。禁伐木,母覆巢杀胎夭,母麛母卵,母聚众置城郊,掩骼薶骴。”迎春是立春期间的重要活动,需事先做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前一天正式迎春,目的是把春天和句(gōu)芒神接回来。《礼记·月令》云:“孟春之月,……其神句芒。”《淮南子·天文训》云:“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其神为岁星,其兽苍龙,其音角,其日甲乙。”说的是主管东方的天帝是太皞,句芒是辅佐太皞管理东方的木神。句芒是黄河下游东夷族首领少昊氏(古郯国国君郯子的祖先,以鸟名为官名。韩愈《师说》中有“孔子师郯子”句,说的就是孔子向郯子请教他的祖先是怎样以鸟名作为官职名称的)的儿子,中国汉族神话世界中的木神(春神),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句芒鸟身人面,主管农耕,可能此时正处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变时期,所以句芒的地位很重要。植物初生,其叶尖尖,称之为“芒”,所以句芒可能是原始人对植物崇拜的图腾。《山海经·卷九》云:“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其形象也表示句芒实际上是图腾崇拜的产物。春天到来,植物开始发育,故句芒神即春神,是草木神和生命神,对处于农耕文化的远古人类当然十分重要,因此,早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习俗。民间所雕塑的句芒神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浙江一带在立春前一天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祭太岁。太岁为值岁之神,民间大都一并祭之。迎神时伴有大班鼓吹、地戏、秧歌、打春牛等活动。迎神的人把句芒神抬进城后,城里的人们在道路两旁撒五谷以求五谷丰登。据传说,打春牛的习俗就始自句芒。立春到来,冬尽春始,句芒要动员族人开始耕作,但更牛仍然没有从冬天的悠闲中“醒”来,依然慢慢悠悠,远古人类对耕牛也有崇拜情结,不忍心打牛,于是用泥土做一土牛,用鞭子抽打,真牛看见“同类”被打,自然警觉,从而振奋精神,进入“工作”状态。这个传说当然有演绎的成分。自古延续至今的“打春牛”的习俗,为的是提醒农人春天已经到了,不要误了农事。也有在春耕大忙季节到来之前热闹一番,娱乐一下的意思。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的立春祭祀活动(九华立春祭)就保留着鞭打春牛的习俗。该活动依托当地的梧桐祖殿,殿中供奉着句忙神像,人们在立春这一天祭拜春神句芒,村民扮芒神、焚香迎奉、扎春牛、打春牛、演戏酬神、踏青、吃青等,迎春接福赐求五谷丰登。这个活动据说有千年以上的历史,1995年重新恢复,2011年5月23日以“九华立春祭”为名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1月30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九华立春祭就是内容之一。河南内乡县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历经多次维修、扩建,形成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官衙式建筑群,1996年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记载,从2005年起,内乡县衙就把立春日打春牛作为重要的民俗活动进行展演,深受广大游客的欢迎。一些地方还有“躲春”的习俗。由于立春这天气候开始交接,对于一些特殊人群会有不利影响,因此要在立春的时辰“躲起来”。怎么“躲”呢?主要是在立春时辰前后在屋子里不要出来,立春这天不参加葬礼,不看望重病人,不和别人争吵等等。山东胶东半岛一带还月立春当天嫁出去的姑娘不能回娘家的禁忌。至于哪些人要“躲”,各地的说法不一,核心是属相相冲,如2023年是兔年,则鼠、鸡、牛、龙等属相与之相冲,因此要“躲”。可见,并不是所有人都要“躲”。
由于农耕的重要性,鞭打春牛一度被列为国家典礼,每逢立春前三天,天子开始吃素沐浴,到了立春当天,天子亲率百官去东郊迎春。迎春礼毕,便用鞭子抽打事先准备好的与真牛一般大小泥塑“春牛”,表达督促春耕之意。唐宋以后,演变为举国上下同时进行的活动。据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百姓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泥塑的春牛被打碎后,人们争抢碎土,并仍在自家田里,取一个来年喜获丰收的好兆头。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临安府进春牛于禁庭。立春前一日,以镇鼓锣吹妓乐迎春牛,往府衙前迎春馆内,至日侵晨,郡守率僚佐以彩仗鞭春,如方州仪。太史局例于禁中殿陛下,奏律管吹灰,应阳春之象。街市以花装栏,坐乘小春牛,及春幡、春胜,各相献遗于贵家宅舍,示丰稔之兆。宰臣以下,皆赐金银幡胜,悬于幞头上,入朝称贺。”说明宋朝南迁后习俗并没有变化。据清代王养濂、李开泰编《宛平岁时志稿》记载:“立春前一日,迎春于东郊春场,鼓吹旗帜前导,次田家乐,次句芒神亭,次春牛台,次春牛台,引以耆老、师儒,县正、佐官而两京兆,列仪从其后。次晨鞭土牛,尊古送寒气之意也。”《帝京岁时纪胜》谓之“进春”:“立春日,各省会、府、州、县、卫遵制鞭春。京师除各署鞭春外,以彩绘按图经制芒神、土牛,舁以彩亭,导以仪仗鼓吹。”
有意思的是,安徽亳州一带有“立春不鞭牛”之说,据说立春这天鞭打牛,会给人带来灾难。民间也有用泥塑、纸糊或木刻成可以拿在手中的小春牛互相赠送的,称“送春”。有的地方女性用布或纸剪成花鸟蝴蝶等形状制作春幡,五颜六色,形状各异,小的戴在头上,大的则悬挂在户外或者田间,以示喜庆、热闹。春幡也叫春胜,或幡胜。前面提到苏轼的词《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就有“春幡春胜”句。辛弃疾在《汉宫春·立春日》里提及,当看到女性头上戴着花花绿绿春幡时,就意识到春天到了。《燕京岁时记》中有“小儿女剪乌金纸作蝴蝶戴之,名曰‘闹嚷嚷’。”可能就是一种春幡。《荆楚岁时记》云:“立春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亲朋会宴,啗春饼、生菜,帖‘宜春’二字。或错缉为幡胜,谓之春幡。”
汉宫春·立春日
辛弃疾(宋)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辨,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一些地区则贴“春风得意”等年画,也有贴“春”字或者春牛图的。旧时皇历上就有芒神、春牛图等,意蕴是一样的。广州地区则在立春前后,击鼓驱疫,祈求平安。清末《点石斋画报》上提到的“龟子报春”、“铜鼓驱疫”等,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在许多地区,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广东《新安县志》载:“民间以是日有事于祖祠。”
据《武夷山市志》记载:“武夷山市民间以立春为新的一年起始。民谚说:‘新春大似年。’立春道来,家家举行‘迎春接福’礼仪,每家在厅堂近天井边,设立桌几,讲究的人家还要在桌几前沿围上精致的绣花桌布,桌面上除摆一碗充实凸尖的米饭和酒、茶外,还用碗或钵盛细沙植上葱、白菜或冬笋,端摆案头。米饭、葱、白菜、冬笋的腰间,箍上一圈红纸以示吉祥。立春时刻到来之前,家家挑水灌满水缸,称为‘冬水’,用此水浸粿,则米粿不易发霉。立春后的水(不分河水井水)称为‘春水’,浸泡食物容易发霉。立春之时,家家仪式摆毕,焚香烧纸,燃放鞭炮,顶礼膜拜,堂壁上贴上春牛图及‘迎春接福’条幅,祈祷春至福临,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摆设到元宵撤除。”
河南《汝阳县志》记载的立春习俗为:'设春宴,啖春饼,荐卜、梨。” 据记载,吃春饼的习俗,最晚在晋代就有之。据观察,全国各地,立春当天吃春卷、春饼、萝卜、五辛盘等比较普遍,吃萝卜的目的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气,使人保持青春状态。五辛盘是由五种辛辣食物葱、蒜、椒、姜、芥等调和而成,是就餐的调味品。而春卷、春饼大体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卷好了各类菜肴,后者自己动手卷。清代诗人蒋耀宗、范来宗曾合作《咏春饼联句》,详细向我们介绍了清代春饼的形状及吃法,真要感谢他们。
咏春饼联句
蒋耀宗、范来宗(清)
十月琼肌贵,吴侬制不同。
匀平霜雪白,熨帖火炉红。
薄本裁圆月,柔还卷细筒。
纷藏丝缕缕,才嚼味融融。
至于卷在饼里的菜,各地因产出不同而各异。如北京一带,多为炒绿豆芽、炒菠菜粉丝、炒韭菜、豆腐丝、酱肘子、酱猪头肉、肚丝、鸡肉丝、葱丝、甜面酱等。唐朝时把春饼和各式菜肴放在一个盘子里,称为“春盘”。耶律楚律以春盘为题作诗:“昨朝春日偶然忘,试作春盘我一尝。本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熟藕丝长。匀和豌豆揉葱白,细剪萎蒿点韭黄。也与何曾同是饱,区区何必待膏梁。”可见,那时候吃春饼卷的也是韭黄、藕丝、葱白等各式蔬菜。
据记载,汉代就有“立春日食生菜”的习俗,这里的生菜有可能就是萝卜。因为汉代用于生产蔬菜的温室只有皇家才有可能使用,一般达官贵人冬季很难吃到新鲜蔬菜,而萝卜则可以从初冬储藏到初春食用。事实上,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咬春”一般指吃萝卜,明清各代均有明确记载。咬萝卜声音清脆,也有吉祥之意。唐代杜甫的诗《立春》有“春日春盘细生菜”句,可能也是指萝卜。
立春
杜甫(唐)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古人使用的农历是阴阳合历,每19年中7年有闰月,有闰月的年份为383天至385天,比回归年多19天左右;无闰月的年份为353至355天,比回归年少11天左右。这就使得有些年份(有闰月年中的部分年份)年头年尾都有立春,称“两头春”“双春”;有些年份(无闰月年的部分年份)则没有立春,称“无春年”;剩下的立春日在年初和在年末的大约各占一半。这种规律以19年为一个周期,循环往复,个别年份稍有出入。据统计,在20世纪的100年中,“两头春”37年,无春37年,立春在年初的12年,年末的14年,基本平均。2020年、2023年是“双春年”。农历2021年的立春日为农历2020年腊月廿二,而2022年的立春在正月,因此2021年为“无春年”。农谚云“一年两个春,豆子贵如金”、“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一年两个春,石缝蹦出金”,总之,一般认为,如果一年之中有两个立春节气,则冬天不会太冷,且降水还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一些地方认为双春年适宜结婚,而无春年是“寡妇年”,不宜结婚,当然是无稽之谈。
根据上面的规律,除了立春在年初的12年外,其他年份春节都在立春节气内。春节是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也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等。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包含祭祖祭神、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等内容,形式丰富多彩,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各有特色。日本、韩国、越南等同属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在春节这一天,人们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因此,春节是一个团聚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由于在春节到来之前在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工作、生活的人们都要赶回老家和父母一起过年,节后又要返回,故在春节前后一段时间会形成比较集中的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相对紧张的整状态,称为“春运”,这是中国由于文化原因导致的特殊现象和词汇。从1954年起,铁道部就有春运的记录,但那时的客流量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80年代后期,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越来越多,春运成为社会热点。从1989年正式使用春运一词,铁道部(交通部)每年公布春运起止日期,并采取特殊措施缓解交通紧张局面。
中国人过春节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传说颛顼即天子位后,带领百官祭拜天地,并把这一天当作岁首。以后,每年都在这一天祝贺新年,称“元旦”,又称“春节”。元旦所在月叫元月或正月,夏朝以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以十一月为正月,秦朝以十月为正月,汉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汉历,同年改元太初,故称《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此后历代的历法均以太初历为基础,春节即确定为每年正月一日,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云:“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末。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宣布废除旧历,改用公历(阳历),民国纪年,称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不叫元旦。后袁世凯改称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后国民政府试图废除农历春节,但遭到民间抵制,随作罢。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三天。近年来,中央政府每年都要发布通知,规定春节(含除夕)放假七天(一般含周六、周日两天倒休)。
南宋吴自牧所著《梦粱录》提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该书还记载了当时的习俗:“官放公私僦屋钱三日,士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街坊以食物、动使、冠梳、领抹、缎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门歌叫关扑。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饮宴,笑语喧哗。此杭城风俗,畴昔侈靡之习,至今不改也。”
对于中国人而言,过年包括春节前和春节后两个阶段,前者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准备了,一直到大年三十(除夕);后者从初一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日。前一个阶段我们在大寒节气篇介绍,这里仅介绍后一阶段的习俗。中国自古就有初一敬神、敬祖的习俗。《四民月令》云:“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前期三日,家长及执事,皆致齐焉。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孙、曾,各上椒酒于其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谒贺君、师、故将、宗人父兄、父友、友亲、乡党耆老。”这里的“椒酒”,按照中华书局1965年版《四民月令校注》的猜测,即椒柏酒,大约是将椒花(不是椒子)和柏叶同时泡在酒里面,得到一种有香味且颜色发绿的酒液,是一种药酒,与后来同样在元旦饮用且配方复杂的“屠苏酒”相似。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梁主常遣传诏童赐群臣岁旦酒、避恶散、却鬼丸三种。”岁旦酒就是椒柏酒,《荆楚岁时记》也有“进椒柏酒”的记载。宋代王安石的诗《元日》就有“春风送暖入屠苏”之句,说明药酒至少自汉代以来一直就是元旦的标配酒,大人小孩都要喝的,可能也有预防疾病之意。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不再喝了呢?
元日
王安石(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一般说来,初一一大早,人们就起床燃放鞭炮,然后吃素馅的饺子(当然南方吃年糕、米饭),称为“元宝汤”,可能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寓意着新年发财,吉祥如意。放鞭炮这个习俗不分南北,全球华人共同继承,甚至成为中国和海外华人的一个重要活动特征。《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史记》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恶鬼。”说明放鞭炮是为了震慑为害的妖魔鬼怪,当然也有驱除瘟疫的意思。煮好饺子后,先盛出来敬天、敬祖先,所以用素馅。一些地方还在少数饺子里放上一枚硬币,吃到的人即为有福之人。也有用栗子、大枣代替硬币的。饭后,全家都要给长辈拜年,祝长辈健康如意;长辈照例要给晚辈 “压岁钱”。岁、祟同音,意为压住邪祟,祝晚辈一年顺顺利利。旧时长辈一般在除夕晚上孩子们睡觉后把压岁钱塞在他(她)们的枕头底下,孩子初一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从枕头底下摸出压岁钱,算是新年第一个惊喜(有点像西方的圣诞节)。给自家的长辈拜完年后,还要串门给亲戚家长辈拜年。路上遇到熟人、朋友甚至根本不认识的人,也要拱拱手,道声“新年快乐”“恭喜发财”等。旧时初一早晨士大夫们互相投递名帖祝贺新年,后逐渐发展为今天的贺年卡。除了给长辈拜年,还要祭神祭祖。大年初一很多地方忌讳扫地,所以大年三十必定要把院落房间打扫地干干净净。一些地方还忌讳倒泔水,怕破财,所以特意准备一口大缸或者大盆,把泔水倒在里面,第二天再到出去。
正月初二是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北方一般为正月初三),主要是给父母拜年,拜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果家中有侄儿等晚辈,作姑母的必须给压岁钱。这个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即女儿回娘家只吃中午饭,晚饭前必须赶回婆家。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是祭财神,家家户户,包括商贸店铺,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按照习俗,腊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送财神上天,除夕夜接回,初二祭祀,财神这一年的工作就安定下来了。这一天,旧时老北京的大商号都要举行规模较大的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求财神保佑新的一年财源滚滚。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这一天不可杀羊。如果这一天是晴天,就意味着这一年羊的长势会很好,适合养羊。一些地方认为过了初三,神仙和祖先要归位,晚上要送诸神和祖先回到天上去,也就是把家中拜祭的牌位撤了。有的地方把门上贴的门神像揭下来烧掉,寓意着把门神送走了。民间谚语云:“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一些地方初三要吃肉馅的饺子。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按习俗必须吃饺子,还要放鞭炮。初五是送穷的日子,有些地方这一天鞭炮放的比初一还要多,寓意着用鞭炮的响声把穷鬼吓走。过了初五,商家就可以开门营业了,一般在开门营业时放鞭炮,有迎接财神的意思,并且要祭拜东南西北中五路财神,祈求新的一年财源滚滚来。也有些地方认为初五是财神的生日,选择这一天营业和祭拜财神正逢其时,财神可以保佑大家发财。可能与这个传说有关,股市也是这一天开市。在安徽亳州,不过“破五”,农民不开梨,木匠不开锯,裁缝不开剪,这些工具亦不能外借。不过“破五”,还不能喝“糊涂”(即粥),据说喝糊涂会导致田地“圪巴”,即形成土块,会造成庄稼长不好。
初七称为“人日”,是女娲娘娘造人的日子,因此是全体人类的集体生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太平御览》卷九七六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说明了当时的习俗。中国自汉代就开始庆祝人日,一般要吃“七宝羹”,当然不限于七种,即把各种蔬菜放在一起做成菜羹,吃后可以去除邪气,防止生病。过去北方冬天蔬菜少,主要是白菜、萝卜、韭菜等,一般做一碗菜粥也就可以了。我山东老家的习俗是初七吃“渣豆腐”,就是把水发过的黄豆磨成浆,和各种青菜在一起煮熟后食用。也有春节期间吃鱼肉居多,到了初七吃一顿青菜帮助消化的意思。女孩子还有戴人胜的习俗,即用彩色的纸或布、金箔等剪成人形,戴在头上以求吉祥如意。也可以贴在门上。在山东一些地方,初七还要送火神,即用麦草、稻草等捆成人形,在自家门口点燃后快速送到远处,寓意把火神送走了,一年之内不再有火灾之虑。
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的纪念人日活动已经延续了数百年。1992年恢复,并成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诗人杜甫寓居成都时,他的好朋友高适任蜀州刺史,上元二年(761年)正月初七人日这一天,高适写诗一首《人日寄杜二拾遗》寄赠杜甫,表达了对老友的思念之情。
人日寄杜二拾遗
高适(唐)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公元770年,杜甫在湖湘之地漂泊,偶尔翻书时看到高适的这首诗,抒发了对已逝老友(高适逝世于公元765年)的思念以及对国家和自己命运的感叹(杜甫于这一年去世),是真正的“血泪之作”。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
开文书帙中,检所遗忘,因得故高常侍适——往居在成都时,高任蜀州刺史——人日相忆见寄诗,泪洒行间!读终篇末!自枉诗,已十余年;莫记存殁,又六七年矣!老病怀旧,生意可知。今海内忘形故人,独汉中王瑀与昭州敬使君超先在。爱而不见,情见乎辞。大历五年正月二十一日,却追酬高公比作,因寄王及敬弟。
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
今晨散帙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
呜呼壮士多慷慨,合沓高名动寥廓。
叹我惨凄求友篇,感时郁郁匡君略。
锦里春光空烂熳,瑶墀侍臣已冥寞。
潇湘水国傍鼋鼍、鄂杜秋天失雕鹗。
东西南北更谁论?白首扁舟病独存!
遥拱北辰缠寇盗,欲倾东海洗乾坤。
边塞西蕃最充斥,衣冠南渡多崩奔。
鼓瑟至今悲帝子,曳裾何处觅王门?
文章曹植波澜阔,服食刘安德业尊。
长笛邻家乱愁思,昭州词翰与招魂!
杜甫寓居成都,对于成都人而言自然是幸事。据记载,自宋代起每年春节期间就有文人墨客到草堂祭拜诗圣的习俗。清代大诗人何绍基因公务途径成都,特意在草堂附近住下,等到人日当天到草堂祭拜,并写下著名的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此后,祭拜活动便固定在人日这一天。1992年恢复后,每年都有大批文化名人齐聚于草堂,祭拜先贤,吟诗唱和,成为文化传播的一种特殊方式。
春节是中国人的节日,但也是世界的。当地时间2023年12月1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宣布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这说明,春节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国际性了。当然,这是个“浮动假日”,即在联合国总部和庆祝此节日的其他工作地点的联合国机构避免在春节这一天举行会议,并鼓励今后在规划会议日程时考虑这一节日安排。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春节作为法定假日,全球约有五分之一左右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和华人一起庆祝农历新年。春节是一个吉祥的日子,正在给全世界带来欢乐、祥和的气氛。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是春季期间除了初一之外最重要的节日了,其热闹程度一点也不比大年初一差。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春灯节、花灯节等。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即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中国习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后两个节日我们以后会详细介绍。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时周勃等人在这一天剿灭了吕氏一族,汉文帝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并延传至今。不同朝代,元宵节延续的时间不一样,汉代一天,唐代三天,宋代五天,明代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夜间落灯,整整十天。元宵节期间,白昼为市,夜间燃灯,热闹非凡。清代吴震方著《岭南杂记》中记录了潮州一带庆贺元宵节的习俗:“潮州灯节,饰姣童为采茶女,每队十二人或八人,手挈花篮,迭进而歌,俯仰抑扬,备极妖妍。又以少长者二人为队首,擎彩灯,缀以扶桑、茉莉诸花。采女进退作止,皆视队首。至各衙门或巨室唱歌,赉以银钱、酒果。自十三夕起,至十八夕而止。”2008年6月,元宵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一天,中国南方北方的吃食令人惊奇的统一了,都吃元宵(南方一些地方也叫汤圆,做法略有不同),一种用糯米面包成的圆滚滚的食物,北方是甜馅,一般是糖,也可以加炒熟的芝麻、大枣、栗子,甚至蜜饯、青红丝等;南方是咸馅,一般是肉馅,也有用肉和竹笋或其他食材包成的。元宵的形状表示团团圆圆。
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当然是放花灯。这是元宵节自古以来的传统,来源于道教或者佛教的传说。到了唐代,赏灯活动开始兴盛。到了宋代,赏灯活动达到极致,一般由地方官员主持本地灯会,通宵达旦,彻夜狂欢,使灯节成为中国古代的狂欢节。《东京梦华录》详细记载了宋代开封府元宵节灯会的繁华场面:“正月十五日,……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两朵楼各挂灯球一枚,约方园丈余,内燃椽烛,簾内亦做乐。……”辛弃疾词《青玉案》描写的就是宋代花灯节彩灯无数、烟花如雨的盛大场面。
青玉案
辛弃疾(宋)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清代宫廷不再大规模赏灯,但民间灯会习俗依旧,除各种花灯外,还发展出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龙、火狮等。清代诗人姚元之的《咏元宵节》,就是对节日期间热闹气氛的生动描写。
咏元宵节
姚元之(清)
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
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
大约从宋代起,人们开始把赏灯和赛灯谜结合在一起,即把灯谜的谜面写在花灯上,赏灯的人竞猜,猜中的有奖。这种活动既娱乐又益智,深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致流传至今。很多灯谜制作讲求一定的格式,有的还和历史上的典故结合在一起,很难猜中,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所以也被称为“灯虎”,也叫“文虎”,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高级的叫灯联,即“对对子”,也就是在花灯上写上联,赏灯的人对下联,对上有奖。其中得到最丰厚奖品可能就是宋代的王安石了,据说王安石进京赶考经过某地,正值元宵节,王边走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门前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对答不出,但默记在心。到了京城,主考官以考场上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即以招亲联应对,被取为进士。返乡时路过那户人家,得知招亲联仍无人能对,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应对,被招为快婿。一副对联,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
中国地域辽阔,又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地方、每个民族过春节的习俗差异很大。我曾动员我的学生把自己家乡过春节的习俗写下来,题为:“我老家的春节”,韩国留学生片知恩还比较了中韩两国春节习俗的差异。现摘录如下。
左臣明:山东新泰。农村的年味很浓。正应了那句俗话,过了腊八就是年。小时候,赶年集,备年货,大扫除,贴对联,处处都是年味。除夕上午贴对联,在堂屋的正桌上摆牌位(纸上写着已逝长辈的姓名),上贡品,点香。待一切备齐,放鞭炮,烧纸钱,请已逝的长辈回家过年,在大门口处放上木棍儿,留住自家的长辈,不让别家的进来。对孩子来说,天天吃饺子,放鞭炮,处处喜庆。大年初一,串门儿,给长辈拜年,拜牌位,相互拜年,一片祥和。大年初二,上午继续拜年,晚餐过后,本家的叔婶大爷大娘聚一块儿,拿上泥做的牌位,到大道上,烧纸,磕头,送走仙逝的长辈。几家凑在一起的鞭炮,依次点燃,到处都是鞭炮声,四处烟花,煞是壮观。
郭艳芹:以前我小的时候,大年初一起五更,去给本家长辈磕头拜年,然后白天会有一个年龄大点的人,用事先各家出钱买的东西,带一些人去祖坟祭祖。会有很多小孩子跟着去看热闹,让我们磕头也不磕,就是为了混个糖吃,哈哈。
初五不能动剪刀啊,但好像过了中午十二点就可以了。
方松海:河南淅川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进入过年节奏。二十三,烙干饼,敬灶王爷;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去灌酒;二十六,把猪杀;二十七,炸油馍;二十八,包饺子;二十九,炸豆腐;大年三十,熬百岁。从初一凌晨开始不可动刀剪。初一拜长辈(父母),初二回娘家,初三初四串亲戚,初五破五,可以动刀切肉切菜了。在吃的问题上,初一有讲究,吃扁食,包得像元宝一样的馄饨,寓意着新的一年财源滚滚。
穆娜娜:我的老家位于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大曹镇穆庄村,大曹镇的“南六村”(黄刘李穆董张可)之一,全村有100户左右,除去一户为李姓,其他全部为穆姓。村里有两个大队:一队和二队,也说东大院和西院,我们家属于西院。听老爸说,穆姓祖先最初来到这里之后,分成了两支,即东大院和西院。
穆姓的论宗排辈,在我记忆里面是:兰字辈-书字辈-成字辈-耀字辈-新字辈,再前面的和后面的,我就不知道了。爷爷是兰字辈,但现在村子里最大的就是书字辈了,所以我在村里的辈分也是比较高的,一些年岁大的叔叔阿姨,早些年还会给我拜年,喊我姑姑或者姑奶奶。
简单介绍完村里的情况,下面就可以说一说,我们过年的习俗了。
对“年”的记忆是在爷爷奶奶去世之后,大概1997年:
1.准备“Su”。年三十的上午,爸爸会折“Su”(具体是哪个字,我也不知道),里面放上写好祭奠先人话语的纸,“Su”的外面写上类似“母亲(父亲)大人……”以及“穆门三代宗亲”的话,祭奠先人的“Su”都是白色的。除此之外,还有黄色的“Su”,是祭奠“老天爷”专用的,里面会放上几枚硬币求平安,也是一种卜卦,黄色的“Su”在年三十的晚上就会烧给“老天爷”,里面的硬币散落在地上,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都有说法。白色的“Su”则会从年三十晚上一直供到初二早上。
2.摆供品。年三十的下午,母亲开始准备在外屋,也就是农村房屋的大厅准备供品,摆一桌子的食物:馒头、烧鸡、鱼、水果等等,然后燃上蜡烛和香。
3.请先人和财神。年三十的傍晚,爸爸和大爷们一起约好去给爷爷奶奶上坟,回来时一家手里拿着一炷香,不许熄灭,就好似爷爷奶奶跟着回家过年了。将爷爷奶奶请回家之后,家里人便开始吃晚饭,年三十晚上一般吃素馅火烧。
吃过晚饭,爸爸再同大爷们一起去街上请财神,请财神是比较有意思的。因为家家户户都会放很多鞭炮的烟花,而且会用玉米秸秆燃气熊熊的火,那时村里是比较热闹的。鞭炮放罢,各家也将点燃一支香,大家然后朝着财神爷的方向磕头。这里比较好玩的是,财神爷每年的方位都不一样,有时候朝南方磕头,有时候是东南。磕头完毕,每家都会准备一根木棍,放在大门槛上,大约是为了留住财吧。
4.吃饺子、拜年。初一早上是要早起的,一般凌晨4、5点,父亲和母亲就会起床煮饺子,初一的饺子一定得是素馅儿的,预示这一年都要虔诚吃素。吃过饺子,大家就开始挨家挨户的拜年啦,都是辈分小的人家给辈分大的人家拜年。拜年的习俗在最近这些年正慢慢消失。在10年前,大家仅拜年就得拜2-3个小时,因为我们家里的辈分比较大,所以初一从早上5点左右,家里就开始人山人海着实热闹。初一这天,还有一个讲究就是不串门、也不营业,因为家里有个小商店,每到初一这一天是坚决不允许营业的。
5.送先人。初二仍要早起,因为家里的男主人们要负责把请回家过年的先人们送回去,也就是去墓地将白色的“Su”烧掉。这个早上是全村人最齐的时候。大约5点钟左右,各家先负责将自己的老人们送回,然后东大院和西院分别集齐,在6-7点各自去送自己的祖先。每个院都会有一个人负责在此之前集资、购买足量的鞭炮,然后在送祖先的时候用。祖先送走之后,家里的女人们才开始将门口的棍子拿走,然后清扫房间。
6.外出拜年。初三之后,家家户户就开始去外乡的亲戚家拜年,或者接待外来的亲戚了。
张阳悦:我的家乡在浙江诸暨,是越国故地、西施故里,是一个隶属于绍兴的一个县级市。农历新年,这里依然保持着鲁迅笔下祝年福的习俗,随着时代变迁,程序变得相对简单:桌上摆好祭祀食品、酒饭筷子、一对红蜡烛,祭祀食品为一条寓意为鲤鱼跃龙门年年有余的鲤鱼、一大块里条肉、一只插着筷子的完整公鸡,还有一些糕点水果,祭祀食品上还贴有红纸,全家叩拜天地菩萨,表达对天地神灵保佑一家安康幸福的感恩,祈求神灵保佑来年继续保佑。然后烧香、纸元宝、放鞭炮,向神灵说出自己的心愿。
随着时代变迁,现在祝年福已经没有像鲁迅笔下那么讲究,祭祀用品没有谁碰不得,妇女儿童也都可以和男人一起参与祭拜,只要自己有诚意,便可向神灵要一份祝福。
片知恩:春节是阴历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自古以来春节是一个吉日,同时是一个喜庆日子。在两国大家都开开心心地回家探亲,一起过年。在春节,大家祝福新年健康和平安,向祖宗和家人致谢。春节是在传统农业上也具有很大的意义。春节是春天的开始,而春天是在一年农业最重要的季节。所以以前在春节大家还祝福新年的丰收。如此在两国春节具有开始和希望的意味。可是两国的信仰仪式,饮食,服装等春节的风俗不一样。下面就分别分析两国过春节的不同之处。
首先中国的春节与鞭炮一起开始。即过年的时候,鞭炮的声响迎新春。这就是辞旧迎新的代表仪式。春节的鞭炮有着两个目的。一个是为了取乐,另外一个是为了驱魔。古代人相信过年的时候神灵出现,所以放鞭炮一边驱逐恶鬼,一边欢迎上神。如此鞭炮声响是中国春节的一个特色。关于春节,中国还有一个句子:“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即表示一个春节的传统民间风俗,“扫尘”。 即在春节前后,大家干干净净地打扫房子,清除积垢。扫尘的“尘”是“陈”的同音字,所以扫尘表示不仅大打扫房子而且扫去去年的厄运。原来扫尘是一种宗教仪式,古人相信了扫尘会驱除病疫。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在正月初一,中国人向尊长,亲戚,朋友等拜年,祝愿对方幸福,事事顺心。向长辈拜年的时候,晚辈必须叩头。然后一般长辈也给晚辈吉利话和压岁钱。在中国红色是吉祥颜色,所以一般放压岁钱在红包里。虽然每个民族的习俗不一样,可是在春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饺子意味着两年之交,迎新辞旧,吉祥如意等。而且饺子形如元宝,所以还具有喜气和运气的意思。中国还具有春联的传统,题写后在大门两侧贴一副春联。如此中国春节的核心在于新春的喜气与祝福。
韩国的春节与中国的春节怎么不一样呢?在韩国,春节的核心在于全家和睦和孝道。中国的春节从鞭炮开始,而韩国的春节是从各种各样的年菜开始。全家人都一起做菜,准备祭祀和过年。在大年初一早上,全家人一起祭祖先后去扫墓。即感谢先祖去年带给的幸福,同时祈盼新年的健康和平安。韩国也有拜年和压岁钱的传统,可是拜年的方式不一样。韩国拜年的方式是一种大礼,向长辈必须展拜。这时候晚辈祝愿长辈健康长寿,长辈也给晚辈吉利话。韩国春节当令食品是年糕汤,常常对孩子说吃一碗年糕汤,才能长大一岁。以前年糕是很贵重的才因为一碗米饭也难得。因而在生日,结婚等的宴会韩国人一定准备各种各样的年糕。春节的年糕是白色的长条,此意味着纯心,健康长寿,丰收等新年的祈愿。过年的时候韩国人常常玩儿传统游戏,比如放飞风筝,翻板子游戏等。还有,春节的时候穿新的衣服。以前大家都在家里做大年新衣,可是现在几乎大家都买。如此在韩国全家人都一起通过祭祀感谢先祖,一起吃饭喝酒,互相祝福新年的幸福。
如此虽然两国过年的传统习俗不一样,但是通过传统仪式追求的价值是一样。大家带着期待和希望过春节,互相祝福,确认家庭的爱心。
黄斌:我的家乡广东惠州,新春客家风俗浓厚。年廿三,送灶神;年廿八,洗邋遢;年三十,贴年红;年初一,兜大吉;年初二,兜利是。年初一吃斋,动筷先吃斋;年初二开年饭,在我老家,中午先准备好生鸡,斟好茶酒,点燃香烛,敬拜大神、祖先、门口土地天神,鸣放大红炮仗,然后可以开吃,猪、鸡、鸭、鹅、鱼均可切食了,意为百无禁忌、万事如意。年初二后,全家人齐上阵,一起动手做糍粑、油角、煎堆等惠州特色小吃,不仅有满满的年味,更有浓浓的亲情。家里人会带着自己做的礼品,携儿带女去串亲访友。
魏广成:我的家乡在山东潍坊,地处山东省中部,春节的习俗也是具有典型的山东特征。在我的家乡,进入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也就算是到了“年关”,这一天是民间祭灶的日子,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回天庭向玉帝报告地上一年的事情,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的祭灶或辞灶,这一天有吃糖瓜的习俗,意思是让灶王爷吃了糖瓜嘴甜一点。腊月三十,也就是农历的最后一天,各家又焚香烧纸,将祖宗神灵送回坟墓,同宗聚会,由长辈带领,到祖坟上烧纸叩拜,并大放爆竹,以示后人兴旺。正月初一,这天都起得很早,同族同姓的要相互拜年。过年饺子吃罢,男女各着新衣,以宗亲近远为序,先近再远后庄乡,给长辈拜年。自正月初二起,晚辈携礼物到亲戚家拜年,初二出嫁的姑娘回娘家。正月初五,俗称五码日或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到了元宵节,我的家乡还有一项重要的传统民俗活动——舞龙灯,家家户户上街头看舞龙灯,场面极其壮观,夜间舞龙带烛灯,伴随着烟花礼炮,两条长龙舞动,深受人们喜欢。
春节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最重要的节日,立春和春节结合在一起,诗人们写的诗也最多,但像孟浩然那样过节还想着老百姓疾苦的诗人真是不多。
立春
白玉蟾(宋)
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
从此阳春应有脚,百花富贵草精神。
立春
王镃(宋)
泥牛鞭散六街尘,生菜挑来叶叶春。
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立春
宋庠(宋)
底处春来早,依依傍日华。
年光随宝胜,阳律犯鸣笳。
冰沼应潜坼,风枝已自斜。
江南无驿骑,何计赏梅花。
田家元日
孟浩然(唐)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玉楼春·元日
毛滂(宋)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
拜年
文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
叶颙(明)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凤城新年辞
查慎行(清)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人日寄杜二拾遗
高适(唐)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生查子
欧阳修(宋)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元 宵
唐寅(明)
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
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咏元宵节
姚元之(清)
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
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
春天到了,谚语也不少。
立春好栽树。
瞒春(立春前)插柳。
种柏怕春知(立春前),插杉怕雨来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立春一日,百草回春。
春打六九头。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一人心里没有计,三人肚里唱本戏。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人勤地不懒,人懒地起碱。
人勤地不懒,秋后粮仓满。
读书不离案头,种田不离田头。
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
船到不等客,季节不饶人。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
要想庄稼好,一年四季早。
一场春风对一场秋雨。
行下春风望夏雨。
正月十五雪打灯,清明时节雨纷纷。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收花不收花,但看正月三个八。
立春雪水化一丈,打得麦子无处放。
立春热过劲,转冷雪纷纷。
春打六九头,七九、八九就使牛。
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
不懂二十四节气,不会管园种田地。
看地种田,出海观天。
人随节气变,保证吃上饭。
天变人不变,种田难增产。
种地不看天,瞎了莫埋怨。
种地不得时,必定讨苦吃。
种地不及时,囤里缺粮食。
看天看地种庄稼。
初一高粱初二黍,七谷八麦,九果十菜。
走亲访友拜年,莫忘讨论种田。
科学种田,越种越甜。
土地不认爹和娘,收拾好了多打粮。